[实用新型]一种能迅速升温的自循环采暖锅炉无效
| 申请号: | 01278022.7 | 申请日: | 2001-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519193Y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30 | 
| 发明(设计)人: | 刘胜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胜利 | 
| 主分类号: | F24H1/24 | 分类号: | F24H1/24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羡民,陈长庚 | 
| 地址: | 1371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迅速 升温 循环 采暖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煤取暖锅炉,属民用采暖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燃煤锅炉仍然是冬季取暖的主要设施。在当前使用的大量取暖锅炉中,为了提高热效率、减少烟尘的排放,技术人员对锅炉内部进行了很多改进,因此目前市场上有多种不同结构的取暖锅炉,它们的热效率和对环境的污染都比旧式锅炉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这些取暖锅炉中,特别是对于供热面积较大的一般都要使用水泵强制循环和利用鼓风机助燃,这对于千家万户普通居民来说,要采用水泵强制循环和鼓风机助燃,这无疑是不现实的,这些辅助设备的能耗和噪音也让人承受不了。因此,必须针对这一情况,作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自然循环状态下即能迅速供热的、高效、节能的采暖锅炉。
本实用新型所称技术问题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能迅速升温的自循环采暖锅炉,它包括炉体、炉门、燃烧室、炉膛、进水口、出水口等,其改进之处是,它的炉体由一个筒形水套构成,在炉膛内自上而下设有4层炉膛内水套,炉体水套与炉膛内水套之间留有间隔且由连通管相连通,所述各水套腔室的壁间间距为30-40mm,炉膛内水套的垂直方向上设有多个贯通的烟道孔。
上述能迅速升温的自循环采暖锅炉,在炉膛内还设有4根均布的立式水套管,它们分别与炉体水套和炉膛内水套相连通。
上述能迅速升温的自循环采暖锅炉,所述炉膛内水套的第1层呈圆锥体状,第2层为笼形,第3、4层分别呈圆盘形,在其上分别设有3-5个贯通的烟道孔。
采用这种结构的自循环采暖锅炉,水套腔室的壁间间距变小,容水量减少,加上多层吸热的炉膛内水套设计方案,使炉内水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达到快速自然循环的状态。同时多层炉膛内水套增加了受热面积,达到了多回程燃烧,充分利用了燃烧的余热,据测定,可节煤40%,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升温快速、自然循环好、节煤高效、节省动力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3是图1的B-B剖面图;
图4是图1的C-C剖面图;
图5是图1的D-D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可见,本实用新型包括炉体1、炉门2、燃烧室3、炉膛4、炉篦12、进水口5、出水口6、放水阀13、除尘孔14、水位表15等。它的炉体1是由水套7构成,在炉膛4内自上而下设有4层炉膛内水套8,炉体水套7与炉膛内水套8之间留有间距且由连通管9相连通。上述炉膛内水套8的第1层为锥形,置于炉膛4的上方,它起着压火帽的作用,上面设有连通管9与炉体水套7相连通,四周的间隙起烟道孔的作用。第2层设计为笼形,有多层横向水套管16,可与炉膛内的烟火充分进行热交换,它与炉体水套7也有连通管9连通,烟气从水套管的间隙和四周的间隙向上排放。第3、4层炉膛内水套8是两个圆盘形水套,它们与炉体水套7相连通,在水套上分别设有3个和5个烟道孔10。在炉膛4内还设有4根立式水套管11,它们分别与炉体水套7和炉膛内水套8相连通,起着加固炉膛内水套8、并兼具吸热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传统的炉体水套的宽间距水套改为窄间距水套,间距缩小了近2/3,水套腔室的壁间间距变小,仅为30-40mm,减少了炉体内的容水量,加上独特的水套设计,使得炉内水加热时可以很快地升温,达到快速自然循环的效果,使由其供热的散热器的温度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85-90度。另外,炉膛内水套采用多层设计,增加了受热面积,降低了排烟温度,使炉膛内的热量得以充分利用,达到了多回程燃烧,可节煤40%左右。同时烟尘在第1、3层水套下形成了两次降尘,排出的灰尘大为减少,减轻了环境污染。本实用新型省去了水泵和鼓风机,节约了投资和动力。
本实用新型适合于100-1000平方米的取暖面积,可满足1-3层楼房的取暖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胜利,未经刘胜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780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