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械式增阻预应力土层锚索无效
| 申请号: | 01272961.2 | 申请日: | 2001-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5105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11 |
| 发明(设计)人: | 曹作忠;汪斌;江龙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冶金工业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2D5/74 | 分类号: | E02D5/7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43004***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式 预应力 土层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锚固端增大土层锚索锚固力的装置,主要用于粘土层、淤泥质粘土层或粉土层的边坡、堤坝或基坑的加固。
土层锚索(杆),因其施工设备简单、施工方便、噪声小、效率高、造价低而成为国内外土层加固广泛使用的手段之一,如中国建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地基处理手册》P506~509介绍了这类装置。但由于该类装置需要在地层钻孔时预先扩孔,而扩孔的残渣难以排除,安装锚索(杆)倒齿时也很难对准扩孔部位;同时在淤泥质土层中,扩孔还经常塌孔,因此施工很难达到设计要求,从而影响到工程质量,降低了锚索的锚固力,导致加固工程的失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而设计一种施工简单、成本低、能增加锚索在软粘土层中锚固力的机械式增阻预应力土层锚索。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式增阻预应力土层锚索,可以明显增加锚索在软弱土层中加固成功的机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机械式增阻预应力土层锚索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机械式增阻预应力土层锚索装置是由钢绞线、卡具、增阻器、防腐管、安装管、锚头等构件组合而成。钢绞线自锚固端向自由端将卡具、增阻器、防腐管、垫板、锚板、千斤顶和工具锚按顺序穿在一条线上。在增阻器与防腐管外套有安装管。所述的增阻器是由一中间带有沿轴向窄缝的钢管,在此钢管的中部有一环向的削弱槽。
根据地层钻孔的深度,上述的增阻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顺序连接。卡具与增阻器之间、增阻器本身之间采用锥形连接方式为宜。
工作时,将该装置放于钻好的钻孔中,伸长千斤顶,使增阻器张开并插入土中,然后移开千斤顶,于钻孔中灌注粘结剂,待粘结剂达到设计强度后,用千斤顶施加预应力并使锚板自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械式增阻预应力土层锚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有以下优点:
1.施工易于控制,避免了为增加锚固力在粘土层中扩孔存在排渣不净而造成的锚固力下降问题,从而增加了锚索体系的可靠性。
2.由于增阻器的制作和锚固体系施工工艺简单,从而降低工程成本。
3.锚固体系施工以后,无须粘结剂达到一定强度就可以提供部分锚固力,从而快速控制土体的变形,达到快速施工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机械式增阻预应力土层锚索,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机械式增阻预应力土层锚索作更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械式增阻预应力土层锚索在增阻器张开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械式增阻预应力土层锚索在增阻器张开并施工完毕后的结构示意图。
由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机械式增阻预应力土层锚索在增阻器张开前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是由由钢绞线1自锚固端向自由端将卡具2、增阻器3(图中有两个)、防腐管4、安装管5、垫板8、锚板9、穿心千斤顶10和工具锚11穿在一条线上。所述的增阻器为3由一中间带有沿轴向平行的四条窄缝的厚壁优质钢管,在此钢管的中部有一环向的削弱槽。其中卡具2与增阻器3之间、增阻器3本身之间采用锥形连接,安装管5与增阻器3、防腐管4之间是套筒连接。由此形成了本实用新型机械式增阻预应力土层锚索体系。
本实用新型机械式增阻预应力土层锚索在实施时按以下步骤操作:(1)将钢绞线1的自由段套上防腐管4,并在距锚固端约80cm处固定牢卡具2。(2)将(1)中作好的钢绞线依次穿过增阻器3、安装管5、并将它们连接牢靠,卡具2、增阻器3及其增阻器3之间均为锥楔式连接,而安装管5与增阻器3间为套筒连接;安装管5是由数段钢管用梯形螺纹连接而成。(3)钻孔6钻好后,将(2)制作的装置塞进锚孔,并套上垫板8、千斤顶10和工具锚11,使卡具2、增阻器3、安装管5、垫板8和千斤顶10的孔心在同一轴线上,并将工具锚11与钢绞线1卡紧。(4)伸张千斤顶10使增阻器3变形插入土中。(5)卸下工具锚11、千斤顶10和安装管5,并向孔内注入粘结体12。(6)待粘结体12达到一定强度后,再穿上千斤顶10和工具锚11张拉至设计预应力。(7)卸下千斤顶10和工具锚11割去多余的钢绞线,并进行防腐处理。
经过上述(1)-(7)步骤处理后,即为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机械式增阻预应力土层锚索在增阻器张开并施工完毕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7为喷层,12为粘结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冶金工业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未经冶金工业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729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