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圆形线簧孔电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01270082.7 | 申请日: | 2001-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5036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王旭东;陈学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航空电器厂 |
主分类号: | H01R24/02 | 分类号: | H01R24/02;H01R13/629;H01R13/213 |
代理公司: | 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建英 |
地址: | 47100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形 线簧孔电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气设备和测试设备信号传输的小圆形线簧孔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目前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兵器、火炮及民用行业的圆形电连接器,均采用了线簧孔结构用来保证电连接器的可靠性问题,但是,由于线簧孔的结构和壁厚的限制,线簧孔的外径不可能做得太小,因此,接触偶之间的间距也就不可能小,约为3.8~7.2mm,这就使得接触偶的密度较低,在一定规格的壳体里排布的接触偶数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当接触偶较多时,电连接器外形尺寸就较大,体积笨重,又由于插针的头部与插头(座)的端面平齐,所以在插入插头(座)时,容易使电连接器的外壳触碰到插针(孔),引起意外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为了减小电连接器的体积,防止插入时所引起的碰撞,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由插头和插座两部分组成,插孔为线簧插孔,线簧孔的外径为2.4~4.9mm,接触件与接触件之间的间距为3.1~7mm,插针的头部凹入壳体端面3.9~4.7mm,Φ12~Φ36的壳体内安装单一直径的接触件或直径为Φ1、Φ1.5、Φ2、Φ3的接触件混装在Φ12~Φ36的壳体内,插头和插座的尾端装有封线体,插头(座)头部装有界面封严体。安装壳体的直径为Φ12~Φ36,相应的接触件个数从2~62个。由于线簧孔的外径尺寸由原来的2.5~5mm缩小到2.4~4.9mm,这就减小了接触件间的间距,使得连接器的体积大大减小,在一定规格的壳体上实现了排布尽可能多的接触偶,同时接触偶的额定电流不变,仍为5~40安培,在同一直径壳体内不仅可以安装相同直径的插针(孔),也能够安装不同直径的插针(孔),插针凹入壳体的深度适中,实现防斜插,防碰撞,插头和插座尾部装有封线体,插座头部装有密封圈,插头头部装有界面封严体,提高了电连接器的整体防护等级和介电强度,使得连接器在潮湿、淋雨的条件下仍能正常的工作。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插头与插座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针凹入壳体端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插头1内可以设置插针4或插孔3,插孔3采用单叶回转双曲面线簧插孔,插座2内可以设置插针4或插孔3,插针4(或插孔3)在插头1(或插座2)中间距为3.1~7mm,插针4(或插孔3)的个数依外壳直径的不同从2~62个不等,不同规格的电连接器,其插头1(或插座2)内的插针4(或插孔3)可以有四种不同规格的直径,直径可为Φ1、Φ1.5、Φ2、Φ3,相同直径的外壳内可以是单一直径的接触件,也可以是四种规格接触件的混装,根据不同用途的电连接器决定接触件的直径与个数;接触件与接触件之间的间距保持在3.1~7mm的范围内,安装壳体的直径为Φ12~Φ36,相应的接触件个数从2~62个。以Φ27壳体为例:内置Φ1接触件30个,其线簧孔外部直径为Φ2.4mm或Φ1、Φ1.5(其线簧孔外部直径为Φ3.1mm)、Φ2(其线簧孔外部直径为Φ3.9mm)混装22个接触件或Φ1、Φ1.5、Φ2、Φ3(其线簧孔外部直径为Φ4.9mm)混装19个接触件或Φ2、Φ3混装15个接触件;再以Φ33壳体为例,内置Φ1接触件55个或Φ1、Φ1.5混装41个接触件或Φ1.5、Φ1、Φ2接触件40个混装;再以Φ22壳体为例,内置Φ3接触件3~5个或Φ1.5接触件12个或Φ1接触件19个。接触件3、4与壳体10之间由界面封严体7和胶垫8隔离,插头1和插座2的尾端设有封线体9,用来固定、密封电缆以使电连接器防潮、防雨淋、坚固可靠,提高电连接器的整体防护等级和介电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航空电器厂,未经洛阳航空电器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700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浮球棋
- 下一篇:具来邮件告知功能的输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