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卤水制冰系统的可收缩薄膜式制冰器无效
| 申请号: | 01269667.6 | 申请日: | 2001-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5107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11 | 
| 发明(设计)人: | 柯耀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柯耀霖 | 
| 主分类号: | F25C1/06 | 分类号: | F25C1/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任永武 | 
| 地址: | 台湾省高雄市苓雅***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卤水 系统 收缩 薄膜 式制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冰器,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卤水制冰系统的可收缩薄膜式制冰器。
【背景技术】
一般制冰流程大致是利用冷凝器、冷冻机及卤水冷却器将卤水降至低温,再将所述低温卤水输入于预设在结冰板内的盘管中,同时配合对结冰板表面进行淋水,而使结冰板表面形成一冰层,于所述冰层形成后,再改将热卤水输入于前述结冰板的盘管中,以使与结冰板接触的冰层表面溶融,借此使冰层与结冰板脱离以达到脱冰的作用。
一般的制冰过程于脱冰时,结冰板是反复受低温卤水及热卤水的作用,而产生结冰与脱冰的过程,但是热卤水输入结冰板的盘管中,需待盘管温度升高,始能使与结冰板接触的冰层表面溶融,而达到脱冰作用,因此原本在结冰过程中,结冰板是保持在低温状态下,到脱冰过程时,热卤水必须将结冰板由低温持续加热,以溶融结冰板表面的冰层,当脱完冰层后,又需将处于热卤水同温度的结冰板再度冷却至低温,这样在结冰与脱冰的过程中皆需耗费一段时间于结冰板的降温及升温作业上,使得制冰效率低,也浪费能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卤水制冰系统的具有高效率制冰功能的可收缩薄膜式制冰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用于卤水制冰系统的可收缩薄膜式制冰器,其特点是它包括:一可收缩的袋体,它由软性材质制成薄膜状,并具有一卤水容置空间,所述袋体一端形成一开放端以及一中空状的本体,其一端固定于所述袋体的开放端,本体上设有一卤水通道、一回流道,所述卤水通道与卤水容置空间相通,而回流道的一端与袋体的卤水容置空间相通,且回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卤水制冰系统相通,使低温卤水可经所述卤水通道输送至所述卤水容置空间内层。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用于卤水制冰系统的可收缩薄膜式制冰器,其特点是:所述卤水制冰系统可循环提供所述薄膜式制冰器低温卤水,且可自所述薄膜式制冰器中抽出低温卤水,所述薄膜式制冰器具有一可收缩的袋体,它由软性材质制成薄膜片体状,于袋体上开设有一卤水进口与一卤水出口,袋体中设有一卤水流动通道,而所述卤水进口供卤水制冰系统的低温卤水进入袋体中且可自卤水进口将低温卤水抽出袋体,而所述卤水出口供卤水回流至卤水制冰系统。
采用上述方案,利用低温卤水输送至袋体内,同时配合淋水,而使所述袋体的外表形成一冰层,于所述冰层形成后,再将低温卤水抽离袋体,由于袋体收缩而冰层不会收缩,而使袋体表面与冰层脱离,以实现快速脱冰效果,从而提高制冰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较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卤水制冰系统的可收缩薄膜式制冰器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薄膜式制冰器实施状态示意图;
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薄膜式制冰器于制冰状态示意图;
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薄膜式制冰器于脱冰状态示意图;
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薄膜式制冰器示意图;
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薄膜式制冰器于制冰状态侧视示意图;
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薄膜式制冰器于脱冰状态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收缩薄膜式制冰器2应用于卤水制冰系统1中,所述卤水制冰系统1能循环提供所述薄膜式制冰器2低温卤水,且可自所述薄膜式制冰器2中抽出低温卤水,所述薄膜式制冰器2包含有一可收缩的袋体21、一中空状的本体22,所述袋体21由软性材质制成薄膜状,所述软性材质可为塑料或橡胶或薄金属材质,且所述袋体21具有一卤水容置空间210,所述袋体21一端形成一开放端211。所述中空状的本体22,其一端固定于所述袋体21的开放端211,本体22上设有有一卤水通道220、一回流道221,所述卤水通道220与卤水容置空间210相通,而回流道221的一端与袋体21的卤水容置空间210相通,且回流道221的另一端则与所述卤水制冰系统1相通,而所述卤水通道220将低温卤水输送至所述卤水容置空间210内,再通过淋水,而在所述袋体21的外表形成一冰层。另于所述卤水通道220与卤水容置空间210之间,可连通一导管222,以使卤水可充满袋体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柯耀霖,未经柯耀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696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层不锈钢保温壶
 - 下一篇:车体之折收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