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变式扩底支盘成型机无效
申请号: | 01268240.3 | 申请日: | 2001-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5031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31 |
发明(设计)人: | 赵书平;樊春义;赵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书平 |
主分类号: | E02D5/44 | 分类号: | E02D5/44;E02D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12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变 式扩底支盘 成型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变式扩底支盘成型机,它属于一种挤扩多支盘砼灌注桩使用的液压支盘成型装置。
二、背景技术:
现在挤扩支盘砼灌注桩用的支盘成型设备一般都为液压设备。这种设备由于主要由固定支臂、机架和油缸组成,油缸的活塞杆与固定支臂由销轴直接铰接。因此在施工中,它存在着固定支臂上、下受力不均匀,销轴易被剪断、机体体积大,满足不了设计要求及实际施工技术要求、不易维修等缺点。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支臂上下受力不均匀、销轴易被剪断、机体体积大、不易维修等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在不同土层中根据不同的桩径、盘径的变化可改变支盘直径的、支臂上下受力均匀、销轴不易被剪断且易维修的可变式扩底支盘成型机。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可变式扩底支盘成型机,它包括由上支臂(一)和上支臂(二)通过销轴与下支臂铰接构成的可变直径的支臂、油缸、机架、上销轴、下销轴和导向块,其中它还包括超静定端头、卡环、限位器、连接块、下支座和定位销,油缸缸体的下部通过螺纹方式与机架的上部联接,超静定端头的上端通过卡环与油缸活塞杆的头部联接,超静定端头下部的销轴孔通过上销轴与上支臂(一)和上支臂(二)上部的销轴孔联接且超静定端头的超静定界面与上支臂(一)和上支臂(二)上部的圆弧端面相接触,支臂设在机架长方形的滑槽中,连接块设在下支座上,下支座设在支架的下部,定位销装在下支座下端面的中间,下支臂下端的销轴孔通过下销轴与连接块上部的销轴孔铰接,导向块装在支架上部的导向槽中,上销轴的两端位于导向块的导槽中,限位器设在支架内侧面的中部。
上述螺纹方式为锯齿形螺纹、梯形螺纹、矩形螺纹或三角形螺纹等方式中的一种。
上述限位器还可以用装在油缸内的液压限位器替代。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因此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能在不同土层中根据不同的桩径、盘径的变化能控制支臂的变径,在同一桩孔内能挤扩出不同直径的支盘,通过超静定受力机理从而使销轴不易被剪断且易维修、支臂上下受力均匀等优点。特别是本实用新型在施工中简单易行,能满足不同的设计要求,保证了支盘的质量。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4是图1中的C向向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该可变式扩底支盘成型机,它包括由上支臂(一)3和上支臂(二)14通过销轴6与下支臂7铰接构成的可变直径的支臂、油缸1、圆筒形的机架2、上销轴4、下销轴8和导向块15,其中它还包括超静定端头13、卡环12、限位器5、连接块9、下支座10和定位销11,油缸1缸体的下部通过锯齿形螺纹方式与机架2的上部联接,超静定端头13的上端通过卡环12与油缸活塞杆的头部联接,超静定端头13下部的销轴孔通过上销轴4与上支臂(一)3和上支臂(二)14上部的销轴孔联接且超静定端头13的超静定界面与上支臂(一)3和上支臂(二)14上部的圆弧端面相接触,支臂设在机架2长方形的滑槽中,连接块9设在下支座10上,下支座10设在支架2的下部,定位销11装在下支座10下端面的中间,下支臂7下端的销轴孔通过下销轴8与连接块9上部的销轴孔铰接,导向块15装在支架2上部的导向槽中,上销轴4的两端位于导向块15的导槽中,限位器5设在支架2内侧面的中部以控制支臂张开直径的大小。
上述限位器还可以用装在油缸内的液压限位器替代。油缸缸体的下部还可以用矩形螺纹、梯形螺纹或三角形螺纹等方式中的一种螺纹方式与支架的上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油缸的活塞杆在工作油压的作用下推动超静定端头下行,使超静定端头的超静定界面与上支臂上端的圆弧端面接触,使上支臂的头部整体受力而不是单让上销轴受力,保证上销轴不被剪断并将支臂向下挤出形成锥型,直至挤扩成型,再使油缸活塞杆反向工作将支臂收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书平,未经赵书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682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