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无效
| 申请号: | 01268209.8 | 申请日: | 2001-10-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5132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25 |
| 发明(设计)人: | 叶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明华 |
| 主分类号: | H01R24/02 | 分类号: | H01R24/02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畹华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同轴电缆 连接器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
二、背景技术:
现有连接器是用于连接一个同轴电缆至一端接头,以在有线电视讯号传输、数据传输线以及导航卫星等方面使用。同轴电缆包括一中心导体、一覆盖在中心导体外围的绝缘层、一覆盖在绝缘层外围的导电接地网层以及一覆盖在导电接地网层外围的外保护层。同轴电缆的规格可分为RG6、RG7、RG11、RG59等,每一种同轴电缆的规格均需分别安装在其所属的连接器,这种连接方式,往往会使技工将同轴电缆安装在连接器时,发生规格不符的失误,以及制造商需要制造各种不同规格的连接器以供各种规格的同轴电缆使用,导致制造成本增加。
电缆与连接器之间的规格是否相符,是一种较难掌握的技术,一般需根据技工的经验而定,这样,就需要设计提供一种适用于各种规格电缆的连接器,以排除减少安装失误的机率。一个同轴电缆连接器在安装同轴电缆时,电缆末端首先要进行处理,以便与连接器接合,然后以人工方式将连接器施力于同轴电缆末端,直至同轴电缆的外保护层和内导电网层与绝缘层隔离为止,继续用手将同轴电缆推入连接器内直到获得所需的插入深度为止,最后,再通过六角形压接工具在连接器上施加一个压缩力,以强迫连接器与同轴电缆成紧密结合。由于同轴电缆尺寸的种种变化,而需要使用三种不同规格的六角形压接工具,才能保证在连接器上的施加充足压缩力,这样必然增加其制造成本,另外,技工需要携带多种压接工具,也造成许多不方便。
三、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习用同轴电缆连接器所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可适用于各种不同规格同轴电缆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由连接器本体、连接头及接触弹簧构成,所述连接器本体内部设有一通路;所述连接头设有前体部及后体部,该前体部设有一个与连接器本体末端结合的组合机构,该后体部与前体部呈轴向相隔,且前体部与后体部之间轴向延伸设有一个孔;所述接触弹簧设有一个管状本体,该管状本体同轴配置在前体部的孔内,自管状本体平面终端向外弯曲一预定距离而形成弹性指部,该弹性指部与同轴电缆的保护外层接触。
为能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前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中连接头设有一环形垫圈,该垫圈同轴配置在后体部的孔内,以接纳外径较小的同轴电缆;
前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中连接器本体的通路上设置有一个用于限制弹性指部张开的最大直径范围的压掣元件;
前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中前体部设有的组合机构是在阶梯状圆柱形容置孔外部表面设有螺纹。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连接使用方便,效果理想,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四、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末端处理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图1a所示同轴电缆将其导电网层向后翻折覆盖部分保护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插入同轴电缆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本体的纵向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压掣元件的纵向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头基座的纵向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垫圈的立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接触弹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同轴电缆连接器插入在同轴电缆处理过的末端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同轴电缆连接器附着在同轴电缆处理过的末端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图2所示将垫圈取出以接纳直径较大的同轴电缆使用前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同轴电缆连接器附着在直径较大的同轴电缆的剖视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10经处理后的末端。在同轴电缆10与连接器本体接合之前,同轴电缆10与连接器本体接合的末端头须先进行处理,安装者可通过一切削刀具(图面中未显示)剥开同轴电缆的末端,使其中心导体11、绝缘体12以及导电(接地)网层13露出一部分(图1a所示),同轴电缆10露出部分的长度是依照工业标准规定,紧接着将导电网层13露出部分向后翻折而覆盖在同轴电缆10的保护外层14上(如图1b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明华,未经叶明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682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