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经改良的双向棘轮扳手无效
| 申请号: | 01266323.9 | 申请日: | 2001-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5063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21 |
| 发明(设计)人: | 陈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卿 |
| 主分类号: | B25B13/46 | 分类号: | B25B13/46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黎光,张占榜 |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县太***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改良 双向 棘轮 扳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向棘轮扳手。
技术背景
目前沿用的棘轮扳手一般采用如下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一本体座1、驱动构件2、拨块3、钢球4、弹簧5、盖板6、拨杆7等基本构件组成,其中本体座1的内部设有数个容槽以供各种构件容设于其中,而驱动构件2、拨块3、钢珠4、弹簧5具设于本体座1的容槽之中,以盖板6封设该本体座1容槽,并使一拨杆7由本体座1的底端面与内部拨块3结合,使其构成一沿用的棘轮扳手的组装模式。
然而,具有上述构成要件的棘轮扳手在组装完成后,其拨杆7乃直接凸出于本座体1表面,而拨杆7为操控调拨整个棘轮扳手正、反向转动的要件,常因工具的碰撞而使显露于表面的拨杆7受损,或因拨杆7的凸设使操作该棘轮扳手时易沾染油污;
再者,拨杆7的凸设于本体座1表面,除有碍于操控外,并造成棘轮扳手的整体造型不太美观,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相形之下使产品的竞争力低下。
于是,本创作人有鉴于此,依靠多年的实践经验,并悉心设计经长期试制、研究、改良后,终于成功地首创了一种经改良的双向棘轮扳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经改良的双向棘轮扳手,通过在该扳手本体的头端与杆身交会的阶梯处,开设一槽孔,由外向内贯通,与头端内部掣动槽相通,使一拨动件由掣动槽伸出于槽孔一部分,以操控掣动件摆动使棘轮筒受限于正向或反向转动,以使扳手头端表面平整无碍,进而提升使用效能及表面美观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在扳手本体的杆身与头端接合乃偏向一侧,使杆身交会阶梯处的落差面加大,而拨动件的拨动端结设一拨钮与阶梯处槽孔内切齐,以使操控拨动件于槽孔表面的设置更具新颖性。
以下经改良的双向棘轮扳手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为一头端连设一杆身,端头上设有定位孔及掣动槽;其中还包括:一掣动件,该掣动件为一侧面呈凸弧面,另一侧面为凹弧状棘齿,凸弧面上设有以一凸缘为界的两掣槽,而掣动件中间表面则为一呈凹状的定位槽;一拨动件,该拨动件为板状体前沿处呈凹弧,而后沿处乃凸伸一拨动端,而近前沿下端则设一拨动块;一棘轮筒,该棘轮筒为周围环形棘齿所构成,其近上沿处的周围设环楔槽,底沿处呈一台阶;一扣环,该扣环为呈C形状弹扣件;一弹性件,该弹性件为一弹力弹簧用以抵推钢珠;一钢珠,该钢珠为置于弹性件一端表面的珠体;该扳手本体头端与杆身交会阶梯处乃设一槽孔,该槽孔则与定位孔及掣动槽相互连通,而该拨动件连结掣动件于掣动槽内定位后,拨动端则由槽孔伸出以调拨掣动件位移,相形使扳手本体头端表面无任何组装构件呈现。
进一步,上述经改良的双向棘轮扳手,其特征还在于:其所述的槽孔在扳手本体阶梯处设一台阶,该台阶恰能设一拨钮与拨动端结合。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剖视暨无施力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施力动作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如图2、图3所示,该双向棘轮扳手由:一扳手本体10、掣动件20、拨动件30、棘轮筒40、扣环50、弹性件60、钢珠70等构件组成,而各构件的特征要件如下:
扳手本体10,一端设有一端头11,该端头11的下方处则连设形成一杆身12,且杆身12与头端11交会处乃构成阶梯处13,阶梯处13上则与杆身12同轴向设有一槽孔14,其中,头端11中心设有一定位孔15,定位孔15近上沿处凹设一环槽16,下沿处则凸设一环阶17,而该定位孔15与槽孔14之间则设有掣动槽18,掣动槽18底处设有一容置孔19,而该杆身12与头端11阶梯处13的槽孔14则贯穿头端11与掣动槽18相通;
掣动件20,为一弧形块体,一侧面为凸弧面21另一侧面则为凹弧棘齿22,该凸弧面21中间设有凸缘25而凸缘25两旁侧则形成有两掣槽23,相邻该掣槽23于掣动件20表面则设有定位槽24;
拨动件30,为一薄板状的片体,前沿处为一凹弧31,而后端则形成一拨动端32,该近前沿的下端侧凸设一拨动块3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卿,未经陈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663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