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回拉式安全注射器无效
| 申请号: | 01266009.4 | 申请日: | 2001-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5074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28 |
| 发明(设计)人: | 蔡溪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溪进 |
| 主分类号: | A61M5/178 | 分类号: | A61M5/178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回拉式 安全 注射器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拉式安全注射器。
(二)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所惯用的注射针筒大都采用塑料制成,而可在一次使用后即予丢弃,其主要的目的在于避免在重复使用时成为体液性传染(bodyfluid contact)疾病媒体,当然其亦采用成本较低的材料来制作,一方面可以节省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亦可避免医护人员为了节省成本而将其重复使用,而造成不必要的疾病传染。
倘以传统的注射器相配合的针套结构观之,其仅是为一配合注射器针头的套状结构,其开口处的内径相当的小(一般仅有5mm左右),因而在医护人员使用后欲将注射器的针头穿入针套中以便丢弃时,极易在情况急迫及工作压力下,一时不慎而将该注射器的针头扎到自己持握针套的手指,根据美国卫生部于一九八七年八月廿一日出版的Morbidity andMortality Weekly Report(Vol.36,NO.2S)的研究报告指出,在接受调查的883名医护人员中有708人曾被注射后的针头意外扎伤过,其受伤害率超过80%,此一数据即明确陈明传统的注射器针套设计不够完善,尤其是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极易造成体液性感染疾病,诸如令人闻之色变的爱滋病、肝病……等。
为了克服注射器针头易扎伤使用者的缺失,有设计者设计出了能够在注射完毕后,让针头组随着推拉杆回缩至针筒体中的结构,而可解决针头安全性的问题,该等结构种类繁多,如中国台湾第84217653号“一种安全注射针筒之改良构造”新型专利案中揭露了一种可在注射后将针头回拉的设计,其在针头组的末端形成有一喇叭孔,并于喇叭孔内部扩大为一箭头形穴部,在推拉杆前端设有活塞头,而于活塞头前端向前伸出一箭头体连接活塞头与箭头体的颈部,当注射时将推拉杆推至行程终点,则活塞头前端的箭头形接合体被压挤经过针头组末端的喇叭孔进入箭头形穴部,而喇叭孔卡死在箭头体的颈部,使得推拉杆回拉时将针头组带入针筒体内侧,提供一份安全使用的功效。
又在中国台湾第87209311号“一种安全注射针筒的构造改良”新型专利案中揭露了另一种与前述专利案雷同的设计,其在针筒体前端组装有一针头组,于针头组末端形成一两高低不同的卡止部,在该卡止部的中心位置形成有一中空空穴部,推拉杆前端设有活塞,于该活塞中前端中央处设有一结合体,当注射时推拉杆被推至行程终点时,该活塞前端的结合体被推压至针头组的空穴部,使得针头组与推拉杆成为一体,再将推拉杆向后拉,针头组则滑入针筒体内,以提供安全使用的功效。
前述的二前案均可提供注射针筒安全使用的功效,以避免扎伤医护人员,并且由于其结构各不相同,故而分别获准专利;然而该二件前案的结构均未尽完善,仍有加以改良的空间,以下就其缺失作一说明:
第一前案在针头组的末端形成有一喇叭孔,并于喇叭孔内部扩大为一箭头形穴部,在推拉杆前端设有活塞头,而于活塞头前端向前伸出一箭头体连接活塞头与箭头体的颈部,由于其箭头体与喇叭孔的配合,可让推拉杆推至行程终点时,活塞头前端的箭头形接合体可顺利地被压挤经过针头组末端的喇叭孔进入箭头形穴部,而在该案中的针头组末端为一弹性橡胶制成的针柄,亦即该箭头形穴部是形成在橡胶材料的针柄中,又箭头形接合体形成在活塞头前端,该活塞头亦为橡胶材料,当橡胶材料的箭头形接合体触及设置于橡胶材料中的喇叭孔,并欲压挤进入箭头形穴部中时,其软质的橡胶材料如何能够让二者顺利地达到“卡死”的状态,使得推拉杆回拉时将针头组带入针筒体内侧,此即值得考虑;
又当其箭头形接合体触及喇叭孔时,即将药液的出口封阻,而欲令该箭头形接合部进入箭头形穴部中时,必然还要让推拉杆前行一段距离,此时位于针筒体中的药液无法进入喇叭孔中,也无法被压缩,其必然会将针头组推离针筒体前端,故而该设计在实际操作上并不可行。
再由第二前案观之,其与第一前案的结构雷同,亦即其亦具有相同的缺失,当其注射时将推拉杆向前推,而在其活塞前端中央处的结合体触及针头组末端卡止部时,即将药液通路阻塞,当欲将推拉杆继续前推以令其结合体推压至针头组的空穴部中时,针筒体中残留的药液在无处宣泄的状况下,必然会将针头组由针筒体前端推出,或因压力关系而让推拉杆无法前进至其行程的终点,令活塞前端的结合体无法进入针头组末端的空穴部中,而无法达到将针头组拉入针筒体内的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溪进,未经蔡溪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660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