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焊式板式换热器无效
| 申请号: | 01265997.5 | 申请日: | 2001-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5345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2-05 |
| 发明(设计)人: | 张曼丽;李德举;何海澜;董强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曼丽;李德举;何海澜;董强林 |
| 主分类号: | F28F3/14 | 分类号: | F28F3/14 |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玉双 |
| 地址: | 73005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全焊式 板式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自首次在工业中投入使用,在我国已有5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自1965年兰石厂研制成功第一台国产板式换热器—BP05型板式换热器以来,板式换热器的技术在国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板式换热器的技术在国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板式换热器独特结构,使其具有很高的传热系数,一般为4500-6500W/m2·K,同时又具有结构紧凑、占地空间小、拆装维护方便等特点,它高比例的零件通用性、可选择多种的材料、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等特点,使板式换热器的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拥有广阔的市场,用途已遍及食品、酿造、机械、冶金、化工、石油、电力、船舶、纺织、等很多领域,并已成为城市集中供热工程中的主导换热设备。
对于传统的可拆卸式板式换热器,由于结构的限制和橡胶密封垫的局限性,耐温最高只能达到180℃,耐压最高2.5Mpa,最大组装面积1000m2,在热电、核电、化工、炼油、冶炼等行业的一些高温、高压以及介质易燃、易爆、有毒等工艺条件下难以胜任。目前国内在这些场合一般选用管壳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不但传热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维修困难,使用寿命短,而且设备重量重、同种材料的制造成本高;严重影响着供热系统和其它工艺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且重复性投资费用较大。为了满足特殊工况的需要,扩大板式换热器的领域成了当前板换市场的重要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公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既保留了板式换热器高效、结构紧凑的特点,又具有管壳式换热器耐高温、高压的特点,使其具有传热效率高、压力损失小、不易结垢、适用范围大的新型板式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
一种全焊式板式换热器,包括外壳、换热芯体;所述的换热芯体是由相同的两张呈波纹状的换热板片按照一定方式组合,波峰对波峰,在板片波纹的长度方向上组焊,形成板间流道焊缝A,而成为板束,板束的两张板片之间就形成了板间流道,一组板束按一定方式组合,即板束之间的波谷与波谷相对形成近似圆管的通道成为管间流道,在端部,板束与板束交错焊接,形成管间焊缝B。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由相同的两张换热板片相似焊接形成板束,在板束之间形成类似板式换热器的板间流道;再由板束组合出管间流道,形成换热芯体,在由外壳将板间流道和管间流道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的流道系统,并承受系统的压力。因此本实用新型既保留了板式换热器的高效、结构紧凑的特点,又具有管壳式换热器耐高温、耐高压的特点。
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全焊接方式连接,因而不需要橡胶密封垫密封,可适用于各种温度、压力物理特性和空间条件,适用温度为-200∽600℃,压力变化范围为真空—6Mpa,最大换热面积5000m2。
3、本实用新型的换热板片均参与了热交换,因而其传热效率高。
4、本实用新型的独特板片,使流体充满了板片形成的整个流道,所有的板片表面几乎都参与了换交换,介质可以在流道中实现无“死区”的流动,所以流体流动顺畅,阻力小,可以减少动能消耗,为用户节约大的运行费用。
5、本实用新型的波纹状板片的四周焊接后,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热应力的影响,造成板片内侧的自由伸缩,板片表面垢层不容易形成;同时由于板片的独特结构,板间流道中流体湍动程度大,会使板片表面垢物自动脱落,不易集垢。
6、换热板片采用分段压制,长度可根据需要任意选取,单板换热面积随之而变化。
7、由于换热板片的大小可随意改变,产品结构设计可以多种多样,根据不同工艺要求,改变组合形式,从而改变流程和流通面积,达到换热芯体与外壳的合理匹配。
8、由于机体结构原因,本换热器具有超长的焊缝,而这些焊缝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成败,因此只有在配套的特殊焊接工艺及质量控制手段的前提下,本换热器才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
图面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外壳 2—板间流道进口 3—管间流道进口 4—换热芯体
5—板间流道出口 6—管间流道出口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芯体的板间流道结构示意图
7—换热板片 8—板束 9—板间焊缝A 10—板间流道
11—管间流道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芯体的管间流道结构示意图
12—管间焊缝B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曼丽;李德举;何海澜;董强林,未经张曼丽;李德举;何海澜;董强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659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