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体循环式金属——空气电池无效
申请号: | 01265896.0 | 申请日: | 2001-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5315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15 |
发明(设计)人: | 徐杨;刘秋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杨;刘秋雷 |
主分类号: | H01M12/06 | 分类号: | H01M12/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技术产***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循环 金属 空气 电池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电源电池,特别是液体循环式金属—空气电池。
在背景技术中,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蓄电池、动力电池及电瓶有多种,内部的活性物质和电解液利用率较低,比能量也低;有的电池是一次性使用,有的是多次充电,直至电能量减退或不能再充电时,即报废,更换新电池;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环境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研制一种液体循环式金属—空气电池,提高活性物质和电解液的利用率,提高重量比能量或/和体积比能量,降低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排除环境污染,不用在电池本体内充电,循环连续稳定释放电流,扩大使用范围,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同时也在申请人以前申请专利的基础上,做出一种新的设计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液体循环式金属—空气电池,有壳体(4)和蓄液槽(5),其特征是:有壳体(4)和侧面空气电极(1)组成电池盒体,盒体内空气电极(1)和负极集流体(10)上有可更换、续装的活性物质金属的负极(2),盒体外有盛电解液(6)的蓄液槽(5),输送蓄液槽(5)中的电解液(6)的泵(8)输出,经循环管(3)与盒体形成液体循环回路,循环管(3)上有流量调节阀(9),可更换电解液(6)的蓄液槽(5)底有排液阀(7)。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包括:
能够输送电解液(6)的泵(8)输出,经循环管(3)连接盒体中壳体(4)底部,盒体侧面空气电极(1)流液孔(11)经循环管(3)与蓄液槽(5)相连贯通,盒体与蓄液槽(5)形成可正反循环流液的回路。
能够输送电解液(6)的泵(8)输出,经循环管(3)连接盒体中空气电极(1)上部流液孔(11),盒体中空气电极(1)下部的流液孔(11)经循环管(3)与蓄液槽(5)相连贯通,盒体与蓄液槽(5)形成可正反循环流液的回路,壳体(4)下端开口处有泄料阀(13)。
能够输送电解液(6)的泵(8)输出,经循环管(3)连接盒体中空气电极(1)上部流液孔(11),盒体中壳体(4)下部流液孔(11)经循环管(3)与蓄液槽(5)相连贯通,盒体与蓄液槽(5)形成可正反循环流液的封闭回路。
能够输送电解液(6)的泵(8)输出,经循环管(3)连接盒体中加料盖板(12),盒体中侧面空气电极(1)流液孔(11)经循环管(3)与蓄液槽(5)相连贯通,盒体与蓄液槽(5)形成可正反循环流液的封闭回路,壳体(4)下端开口处有泄料阀(13)。
能够输送电解液(6)的泵(8)输出,经循环管(3)连接盒体中壳体(4)下端,盒体中壳体(4)侧面上部流液孔(11)经循环管(3)与蓄液槽(5)相连贯通,盒体与蓄液槽(5)形成可正反循环流液的回路。
能够输送电解液(6)的泵(8)输出,经循环管(3)连接盒体中壳体(4)下端,盒体中加料盖板(12)流液孔(11)经循环管(3)与蓄液槽(5)相连贯通,盒体与蓄液槽(5)形成可正反循环流液的封闭回路。
能够输送电解液(6)的泵(8)输出,经循环管(3)连接盒体中壳体(4)侧面下部,盒体中壳体(4)侧面上部流液孔(11)经循环管(3)与蓄液槽(5)相连贯通,盒体与蓄液槽(5)形成可正反循环流液的回路,壳体(4)下端开口处有泄料阀(13)。
能够输送电解液(6)的泵(8)输出,经循环管(3)连接单体或并列的盒体中壳体(4)底部,盒体中侧面空气电极(1)有出液微孔(16),对应出液微孔(16)下部的壳体(4)上连接流液槽(15),流液槽(15)出口与蓄液槽(5)相连贯通,盒体与蓄液槽(5)形成可正反循环流液的回路。
所述可更换、续装的活性物质金属的负极(2)是板状、片状、碎屑状、环状、圆柱形、条形、球形、实心或空心球体、刨花片状 几何多边形 多面体或金属粉末(17)的几何体成型金属。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效果如下:
(1)提高活性物质和电解液的利用率,性能稳定。由于采用各种电池循环液体回路结构,故更有效的保证了电解液和活性物质之间充分接触反应,提高了两者利用率,连续稳定放电时间长,放电电压平稳,性能稳定可靠。
(2)提高了比能量。由于采用金属和碱性或中性电解液彼此充分循环接触,不仅利用率提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重量比能量或/和体积比能量,如背景技术中原铅—酸等一般电池的比能量为25-35w·h/kg,锌—镍等成本较高的电池比能量为60-75w·h/kg,而本实用新型采用锌—空气(氧)电池,电解液采用氢氧化钾溶液,比能量可达到400-1000w·h/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杨;刘秋雷,未经徐杨;刘秋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658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电池架空安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无匙钻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