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极耳极板蓄电池无效
| 申请号: | 01265644.5 | 申请日: | 2001-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504766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07 |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赵金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H01M4/14;H01M4/64 |
| 代理公司: | 浙江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梁寅春 |
| 地址: | 311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极耳 极板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
背景技术
传统的铅酸蓄电池的正、负极板上各设有一只极耳,电池壳体上设有一个正极柱和一个负极柱,其中正极柱与正极板的极耳相连接,负极柱与负极板的极耳相连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电动车代替燃油汽车是解决尾气污染的一种重要途径。目前电动车推广使用的主要技术问题之一是没有合适的电动车用电池。电动车用电池不仅要求有高的比能量和比功率,还要求有循环寿命长,快充电性能好,成本低,安全性好等特性,一般要求比能量不小于50Wh/kg,比功率不小于150W/kg,循环寿命不少于300次,快充电时间不大于15~30min;而传统VRLA电池比能量仅为30Wh/kg左右,快充电时间长达1小时以上,不适合作电动车用电池,其主要原因是传统VRLA电池其极板厚度太厚。若采取降低极板厚度及提高铅膏-板栅体积比的方式,如采用超薄极板及改变电池的结构而设计的一种卷绕式电池,虽然极板厚度大为降低,但电池的比功率及大电流性能仍然受到放电时“瓶颈”的影响,即受到传统电池极板所设的单只极耳的限制,因此电池无法达到最佳状态。
蓄电池的正、负极板是由板栅及其上所涂覆的正、负铅膏层所构成。极耳是板栅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板栅作为蓄电池的集流体和活性物质的支撑体,在蓄电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铅酸蓄电池正、负极发生的反应为:
正极
负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铅酸蓄电池的比能量和比功率,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电池的大电流充放电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有包括电池壳体及其内所设置的正极板和负极板,其特殊之处是在所述的正极板和负极板上均设有极耳I和极耳II,电池壳体上设有正极柱I和正极柱II以及负极柱I和负极柱II。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正极板和负极板上均设有极耳I和极耳II两只极耳,在电池壳体上设有正极柱I和正极柱II两个正极柱以及负极柱I和负极柱II两个负极柱,故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其充电和放电效率为传统蓄电池的二倍,使电池的比能量和比功率大为提高,充电时间大幅度缩短,并且可以使电池在充电和放电时电流分布更均匀,电池的散热情况更好,从而使电池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
附图说明
图1是制作本实用新型中的极板的板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极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传统铅酸蓄电池外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双极耳极板蓄电池外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双极耳极板蓄电池,在电池壳体7内设置有正极板和负极板,正极板、负极板由板栅2及其上所涂复的铅膏层4构成,正极板和负极板上均设有极耳I1和极耳II3两只极耳,电池壳体7上设有正极柱I5和正极柱II8两个正极柱以及负极柱I6和负极柱II9两个负极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656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耳机线收纳盒
- 下一篇:测长定位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