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次性脑外科止血水囊无效
申请号: | 01261399.1 | 申请日: | 2001-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4952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19 |
发明(设计)人: | 任键玮;张海深;王东生;张慧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键玮;张海深;王东生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B17/12;A61M1/00;A61M27/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中民 |
地址: | 471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脑外科 止血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主要提出一种一次性脑外科止血水囊。
(二)背景技术:
脑肿瘤、脑出血是脑外科常见疾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特别是巨大脑肿瘤和大量脑出血。术后脑组织中常残留有较大的瘤腔和血肿腔,俗称术后残腔,腔壁上往往留有无法彻底止住的小出血点,术后会缓慢渗血。为避免残腔内血肿形成,肿瘤切除或脑内血肿清除后常于残腔内放置橡胶引流管或引流片,被动引流渗血,虽有一定作用但也具有以下弊端:1、残腔较大,术后渗血较多,而又缺乏有效的局部止血机制,易形成血凝块,即使局部放有引流管,也无法彻底引流,使残腔内血肿形成,影响病人康复,必要时需二次手术清除残腔血肿,增加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2、由于肿瘤较大,残腔内缺乏适当的压迫机制,术后长期受肿瘤压迫的脑组织结构很快复位,有时会引起呼吸、心跳停止,危及生命。有时复位较快,也会引起病变对侧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形成,或其它远隔部位血肿形成构成新的威胁,必须二次手术治疗。3、有些术中残腔止血良好的病人,术后由于病人烦燥、咳嗽等会引起颅内压突然增高,造成残腔壁已被止住的血管再复出血,有时出血量往往十分巨大,可危及生命。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一次性脑外科止血水囊,以主动地预防残腔血肿的形成和脑组织结构复位较快带来的不良反应,并具有对残腔渗血进行引流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完成其发明任务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其具有一水囊,水囊的蒂部连接一引流管,水囊腔与引流管腔为两个不相通的腔体,水囊的充水管一端伸入引流管的管壁内并沿引流管管壁进入水囊腔内,充水管另一端连通控水阀,控水阀的另一端为与注射器乳头吻配的插孔,水囊的外壁上具有引流筋(片),引流管上端的管壁上开置有引流孔。
使用方法:手术切除肿瘤及脑出血血肿清除后,将水囊置入残腔,引流管部分与控水阀置于颅外,根据残腔大小,向水囊内充入适量水,使其对腔壁起到一定的压迫作用。术后第二天开始,每天通过颅外的控水阀放出水囊的水(5ml/日左右),可于3-5日内将水囊水放尽,根据病情拔除引流管及气囊。由于对水囊充水和放水由控水阀连接注射器进行,因此均在定量控制下进行。残腔中的少量渗血可沿囊壁上的引流筋条(片),并通过引流管上端管壁上开置的引流孔流入引流管排出,避免了渗血的积存。由于有充水囊放置于残腔内对残腔壁造成一定的压力,避免了术后病人烦燥、咳嗽等情况下突发出血的可能。此外由于术后逐日从水囊放出定量水,通过可控性放水使脑组织结构术后缓慢恢复,避免了快速复位的不良反应发生。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结构设计可对脑肿瘤、脑出血术后起到压迫止血、缓冲复位及渗血引流的作用。
(四)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囊,2-引流筋(片),3-引流孔,4-引流管,5-充水管,6-控水阀,7-插孔。
(五)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实施例给出的附图对其结构加以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所示,其具有一水囊1,水囊1的蒂部(底部)连接一引流管4,水囊腔与引流管腔为两个不相通的腔体。水囊的充水管5一端伸入引流管的管壁内并沿引流管管壁伸入气囊内,充水管5另一端连通控水阀6,控水阀6的另一端为与注射器乳头吻配的插孔7。水囊1的外壁上具有细小的引流筋(片)2,引流管4上端的壁上开置有引流孔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键玮;张海深;王东生,未经任键玮;张海深;王东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613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的烧烤台车防烫设备
- 下一篇: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