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外加热活性炭多功能转炉无效
申请号: | 01259217.X | 申请日: | 2001-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4956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东;李从乾;尤匡银;郑兴福;王传元;席玉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席玉慧;李从乾;王传元;尤匡银;郑兴福 |
主分类号: | C01B31/08 | 分类号: | C01B3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5025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加 活性炭 多功能 转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产活性炭的设备领域,特别涉及外加热活性炭多功能转炉。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医药、化工、石油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活性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我国生产活性炭的设备普遍采用传统的“斯列普炉”和“回转炉”。这些炉都存在一定的缺点。“斯列普炉”投资大,无法搬迁,生产所需原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不能生产1毫米以下和8毫米以上的颗粒炭,也不能生产轻质(如竹质)活性炭。国内目前使用的回转炉的转筒都只在外筒内安装一个内筒,并且回转炉是安装在固定的水泥或砖砌的底座上,无法搬迁。目前采用回转炉生产活性炭,内层采用一只内管,物料上下翻动不均匀,活化效果不好,并且不能直接测出预热、活化、冷却三段的温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设备对物料上下翻动不均匀,活化效果不好,并且不能直接测出预热、活化、冷却三段温度的缺点,提供一种外加热活性炭多功能转炉。
本实用新型炉体1包括燃烧室,转筒2,传动部机构3,给料机构4,自备蒸汽发生器5,料仓6,过热蒸汽管7,托轮8等,其特征是:在所述的转筒2内有3根以上的内管3-1,在所述的内管3-1内有抄板3-2;在所述的任意一根内管3-1内有测量物料温度的温度计,在所述的炉体内有通过燃烧室后再进入内管3-1内的过热蒸汽管7。
所述的内管优选为4-12根,更优选为6-12根。
所述抄板是2个以上的板。
所述抄板的板形状是矩形、月牙形、半圆形或螺旋形。
所述的温度计是安装在内管的预热段、活化段和冷却段。
所述的内管中进一步安装有空气管F。
所述的空气管与炉体外部的供气风机相接。
所述的过热蒸汽管7进入每一个内管。
所述的炉体的底部安装有T型槽钢9。
所述的过热蒸汽管是S形或蛇形管。
本实用新型设有起吊耳、炉体底部铺有T型槽钢,吊装方便,转炉放在普通地面上就可以生产。本实用新型在转筒内部设有多个管子,把一个物料仓分成多个仓,使物料层变薄,有利于炭化和活化。本实用新型在燃烧室中铺有S形或蛇形管状的过热蒸汽管,把普通120~140℃的饱和蒸汽加热到450~550℃,以提高炭活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活化原理与“斯列普炉”和“回转炉”有些相似,但结构有很大的区别。活化工艺见图2,活性炭的活化原理有三个基本要素:温度、蒸汽和时间。对煤质活性炭来说,斯列普炉温度必须在900摄氏度以上,蒸汽在2公斤/平方厘米,时间要72小时。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多管式、过热蒸汽、动态活化原理,所以能节省大量蒸汽,并且缩短了活化时间。本实用新型经过试生产,三要素分别是”温度820~860℃,蒸汽0.2至0.3公斤/平方厘米,时间6~7小时。本实用新型在内管中分别设有多块不同角度的板,把进入内管中的物料在回转中抄上去,撒下来,使物料每时每刻处于运动状态,充分与过热蒸汽接触,提高活化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内管中分别插入至少三个温度计,分别插入在炉内预热段,活化段中心,冷却段,这样可直接测量活化段的活化温度。测温点见图2中T1-预热段温度、T2-活化段温度、T3-冷却段温度。
本实用新型与斯列普炉和回转炉相比较,工艺最大的区别是①物料入炉后处于动态,不是静态。②物料流动方向与过热蒸汽流动方向为逆向运动;③蒸汽入炉温度是450~550℃的过热蒸汽,不是普通饱和蒸汽。④炉内从下料口处进入微量空气,根据物料的不同,也可向各内管任意处加入所需要的空气量,见工艺图2。⑤活化时间由72小时缩短到7小时。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①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凡是“斯列普炉”能生产的活性炭,本实用新型均能生产,“斯列普炉”不能生产的活性炭,本实用新型也能生产。例如,本实用新型可以生产加工8毫米以上的、0.1至0.8毫米以内的小颗粒、竹质或木质等活性炭,以及酸洗后需要烘干的活性炭。②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本实用新型由于体积小,动力小的优点而比较灵活。由于动力小,只要有一台12马力的柴油机发电机组就可以生产。
本实用新型炉体上进一步焊有起吊耳,炉体下部焊有槽钢,可以异地搬迁。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工艺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转筒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席玉慧;李从乾;王传元;尤匡银;郑兴福,未经席玉慧;李从乾;王传元;尤匡银;郑兴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592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