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热型医疗保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55524.X | 申请日: | 200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4977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棠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玉棠 |
主分类号: | A61H39/00 | 分类号: | A61H39/00;A61H7/00;A61F7/00;A61M1/08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2333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热 医疗保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保健装置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电热型的、兼具拔罐和针灸功能的医疗保健装置。
背景技术:
拔罐和针灸是我国一种传统的中医医疗和保健手段,对于治疗一些诸如风湿关节炎、皮肤病等疾病有着良好的效果。但众所周知的是,传统的拔罐和针灸装置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效率较低。另外,也不利于在自己家里利用拔罐和针灸进行日常保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兼具拔罐和针灸功能的医疗保健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由排气囊、管体和灸罐组成,排气囊和灸罐分别连接于管体的两端,管体内设置有内嵌式插座、排气管及发热腔,排气管的上端插入排气囊体内,发热腔下端的开口与灸罐相通,内嵌式插座通过导线与发热腔腔体内的发热丝连接。
发热腔腔体内的发热丝可换成发热针。
发热腔腔体内的发热丝也可换成发热垫。
采用上述结构后,当管体内的内嵌式插座通上电后,与内嵌式插座通过导线相连的发热丝、发热针或发热垫即发热,从而可方便地对患处皮肤或穴位进行拔罐和针灸治疗或日常保健操作,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排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灸罐的结构示意图
见附图1、4、5、6,本实用新型包括:排气囊1、管体2、灸罐3,排气囊1、灸罐3分别连接于管体2的两端,管体2内设置有内嵌式插座21、排气管22及发热腔23,排气管22的上端插入排气囊1体内,发热腔23下端的开口与灸罐3相通,内嵌式插座21通过导线与发热腔23腔体内的发热丝231连接;排气囊1呈中空球状,其下端向下延伸出一连接套11,连接套11的末端向内凸设有一卡环111;管体2呈圆柱状,其上端的外圆柱面上设置有与排气囊1上的连接套11末端的卡环111配合的凹槽21,管体2下端的外圆柱面上设置有外螺纹22;灸罐3呈半圆球状,其顶部设置有与管体2下端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31;
见附图2、4、5、6,本实用新型包括:排气囊1、管体2、灸罐3,排气囊1、灸罐3分别连接于管体2的两端,管体2内设置有内嵌式插座21、排气管22及发热腔23,排气管22的上端插入排气囊1体内,发热腔23下端的开口与灸罐3相通,内嵌式插座21通过导线与发热腔23腔体内的带有锥状针尖的发热针231连接。
见附图3、4、5、6,本实用新型包括:排气囊1、管体2、灸罐3,排气囊1、灸罐3分别连接于管体2的两端,管体2内设置有内嵌式插座21、排气管22及发热腔23,排气管22的上端插入排气囊1体内,发热腔23下端的开口与灸罐3相通,发热腔23内设置有由发热棒2311和金属垫板2312构成的发热垫23,内嵌式插座21通过导线与发热棒2311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首先对管体2内的内嵌式插座21通电,由于内嵌式插座21通过导线与发热丝231相连,发热丝231由发热材料制成,通电后发热,再挤压排气囊1,使排气囊1中的空气排出排气囊1外,将灸罐3吸附在皮肤上,通过热辐射,加热患处或穴位进行热灸治疗或保健。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操作过程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所不同的是,发热丝231换成了由发热材料制成的发热针232,发热针232通电发热后通过热传导,加热和针刺患处或穴位进行热针治疗和保健。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操作过程也基本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发热腔体内设置的是由发热棒2331和金属垫板2332组成的发热垫233,当与内嵌式插座21通过导线相连的发热棒2331通电后,发热棒2331和金属垫板2332皆发热,发热垫直接贴在患处或穴位上,或是隔着药物贴在患处或穴位上,通过热传导,加热患处或穴位进行热烫治疗或保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玉棠,未经王玉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555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前后稳压排气装置的网带式连续渗碳炉
- 下一篇:一种摩托车侧支架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