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造山石溶洞构件无效
申请号: | 01251844.1 | 申请日: | 2001-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4966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26 |
发明(设计)人: | 杨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林 |
主分类号: | B44F7/00 | 分类号: | B44F7/00;B44F9/04;B44C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6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造 山石 溶洞 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山石溶洞构件。
背景技术
为了在非溶洞地方制造出溶洞环境,需制造出人造溶洞。《人造溶洞及岩溶地貌制作工艺》(公告号1072632),公开了一种制造人造溶洞的方法,它是按一定造型设计,用金属杆件作骨架,用动态固化材料按一定工艺流程在金属骨架上塑造溶洞构件,再拼装成溶洞。这种制造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用金属骨架作造型体,不能尽情反映出设计者的设计思想,溶洞中的各类人物、动植物造型不易作出,不能作出大的溶洞环境;
2、金属骨架造型涂物虽比钢筋混凝土轻,但金属杆本身仍重,故造型只能限于地面、墙面,不能在屋顶安装,因顶面承受力小,这样无法制造吊悬溶洞风情,反映不出溶洞全貌;
3、工艺复杂,金属杆及动态固化材料成本高、制造总成本高;
4、塑造成形后用“各种涂料上色或表面喷塑”细部修饰表面处理,仿真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快速,构件重量轻,能在各处安、拼装,能尽情反映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再现各种大小、复杂的山石溶洞真实面貌的人造山石溶洞构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方式为,一种人造山石溶洞构件,1-3层与溶洞构件基层1形状相同的、表面涂复有糊状混合物的纤维布复合层及其外的仿真层7构成。糊状混合物为氯化镁、填充料与水的混合物,196树脂、苯乙烯、固化剂混合物或环氧树脂、填充料、乙二胺、丙酮混合物。
对于附图中的洞壁8、洞顶等大面积的大溶洞构件,基层采用沙、碎石、各类废物等成形。其成形方法是在地面用沙、碎石、各类废物等堆砌成溶洞所需构件形状,而后铺一层玻纤布,涂复一层糊状混合物,而后再铺、再涂至所需层数,一人一天可生产100m2以上,切割后拼装,工时不足金属骨架造型的0.1,生产成本低,效益高。
对于附图中的石笋9、石柱10、艺术造型11等小溶洞构件,基层采用木材、塑料泡沫、纸类成形。其成形方法是用木材、废布、纸、塑料泡沫类废料捆绑成溶洞所需构件形状,而后其外罩玻纤布等,再涂刷糊状混合物。对小的、悬吊屋顶的石笋等只需一层,且整体揭下。对大的如石柱、各种造型物等,则按强度所需罩、涂2-3层,而后切割分开后逐块揭开,再逐块拼装。本实用新型构件有附图中所示的悬吊的钟乳石造型及艺术造型,它们能尽情反映设计者的设计思想,这是用钢骨架作不到的。
本实用新型构件为空心体,重量轻,在任何地方都能安装、拼装,并能再现溶洞中所有的物体。而后在物体表面再涂复糊状混合物,并趁湿干喷与溶洞构件表面颜色近似的,由青石、各色石英砂构成的仿真层7,这样即使用眼看,用手摸都有真实的感觉,能再现出山岩溶洞的真实面貌,使人有形似神真的感觉。
本实用新型用沙、碎石、木材、纸等作成溶洞构件形状,再铺玻纤布1-3层,每层表面涂复糊状混合物,特别是涂复氯化镁、填充料及水的混合物,原料价格低廉、构件重量轻;以各种易成形物构成溶洞构件基层形状,造型生动、精细;构件切割后现场拼装,运输、安装方便,生产成本低、效益高;拼装后表面涂仿真层,仿真效果好。本实用新型可作宾馆、饭店等大堂及户外的溶洞造型。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切割前结构示意图
图2、3、4 用本实用新型形成的溶洞造型
图1中,2、4、6为纤维布层,3、5为糊状混合物涂复层,7为带糊状混合物涂复层的仿真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林,未经杨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518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