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线燃气灶无效
申请号: | 01248963.8 | 申请日: | 2001-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4949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森;王俊明 |
主分类号: | F24C3/04 | 分类号: | F24C3/04 |
代理公司: | 黑龙江省松花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岳泉清 |
地址: | 150036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线 燃气灶 | ||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灶具的改进。
背景技术:现有红外线燃气灶的喷嘴只在喷嘴的后部与引伸管相连接,这种一线连接固定结构很难保证喷嘴喷出的可燃气在引伸管轴向的中心处通过,实践证明,只要喷嘴的喷口偏离引伸管轴向中心线0.5mm以上,燃烧时产生的CO就会超标,现有红外线燃气灶的喷嘴很难保证其喷口在引伸管的中心线上。二是现有红外线燃气灶的燃气在燃烧陶板上燃烧不均匀,燃气在陶瓷板上燃烧不均匀的现象,势必造成燃烧效率指标的不合格,其原因是扩散管出气口的结构及其在灶体腔内的位置不合理。三是灶体和引伸管采用铸铁制造,使灶腔和引伸管内部不光滑,进而影响气体的顺利流动。四是引伸管的各部件尺寸不合理,使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比例不是最佳状态,进而降低了燃烧效率和提高了CO的含量。总之,以上几个缺点的综合使燃烧板面处CO的含量、热效率都达不到国家标准。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是研制一种红外线燃气灶,该燃气灶能保证它的喷嘴喷气口始终处于引伸管的轴向中心线处,燃气在燃烧陶板上燃烧的均匀,灶体和引伸管腔内表面光滑不影响燃气的流动,引伸管各部件尺寸合理,使CO的含量、热效率都能达到国家标准。本实用新型的喷嘴1由固定架2固定在引伸管3的收缩管4的入口处,固定架2由喷嘴固定套2-1、喷嘴定位套2-2组成,喷嘴固定套2-1由大圆柱套2-3、带内螺纹的小圆柱套2-5组成,带内螺纹的小圆柱套由筋2-4与大圆柱套2-3的入口端相连,小圆柱套2-5处在大圆柱套2-3的内部,大圆柱套2-3固定在扩散管4的入口直管4-1上,小圆柱套2-5的内螺纹通孔与喷嘴1后端的外螺纹配合固定。喷嘴固定套2-2由大圆柱套2-6、小圆柱套2-8组成,小圆柱套2-8由筋2-7与大圆柱套2-6的出口端相连,喷嘴1的前端插在小圆柱套2-8的内径中定位。大圆柱套2-6固定在收缩管4的入口处。本实用新型的引伸管3的扩散管5的出气口5-1是与喉管6垂直的圆口,在扩散管5的出气口5-1的上面设有气体分配板7,气体分配板7上均匀地开有通孔7-1,气体分配板7为向上凸的弧形。本实用新型能保证喷嘴1的喷口始终处于引伸管3轴向的中心处,偏差小于0.4mm,故使得燃烧时产生的CO的排放量能达到国标。又由于气体分配板的作用和扩散管结构的改变,使燃烧陶板上的燃气分布均匀。本实用新型再将引伸管3的各部件选择最佳尺寸及灶壳体和引伸管都采用钢板拉伸制成,就可使燃烧陶板面上CO的含量低于国标0.05%以下,达到0.024%;热流量超过国标2.91kw,达到了3.0kw;热效率超过国标55%,达到67.9%。总之本实用新型符合GB16410-1996国标中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
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固定架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气体分配板7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引伸管3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具体实施方式二中气体分配板7-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的喷嘴1由固定架2固定在引伸管3的收缩管4的入口处,固定架2由喷嘴固定套2-1、喷嘴定位套2-2组成,喷嘴固定套2-1由大圆柱套2-3、带内螺纹的小圆柱套2-5组成,带内螺纹的小圆柱套2-5由筋2-4与大圆柱套2-3的入口端相连,小圆柱套2-5处在大圆柱套2-3的内部,小圆柱套2-5的内螺纹通孔与喷嘴1后端的外螺纹配合固定。喷嘴固定套2-2由大圆柱套2-6、小圆柱套2-8组成,小圆柱套2-8由筋2-7与大圆柱套2-6的出口端相连,小圆柱套2-8处在大圆柱套2-6出口处的外面,小圆柱套2-8的内径与喷嘴1的前端滑动配合定位。大圆柱套2-3嵌在大圆柱套2-6的内部,大圆柱套2-6紧配合嵌在引伸管3的收缩管4的入口直管4-1处。本实施方式的引伸管3的扩散管5的出气口5-1是与喉管6垂直的圆口,在扩散管5的出气口5-1的上面设有气体分配板7,气体分配板7上均匀地开有通孔7-1,通孔7-1的直径为0.4-0.6mm,气体分配板7为向上凸的弧形。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是气体分配板7由与其形状相近的金属网7-2代替。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森;王俊明,未经王森;王俊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489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