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滤式多功能蒸饭锅无效
申请号: | 01247427.4 | 申请日: | 200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5207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启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启强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63000 贵州省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滤式 多功能 饭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饮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滤式多功能蒸饭锅。
背景技术
传统的蒸饭方法是将锅中的米煮到一定程度时倒入滤箕内即滤去米汤,再倒入蒸锅或蒸饭桶内蒸。这种方法涉及用具多,操作较复杂,蒸饭时间长。
现有的蒸饭器结构简单,但不能与锅配套。由于锅内空间小致使蒸饭器底部与锅底之间没有充分距离,蒸饭时必须换掉米汤后另掺水,故延长蒸饭时间。同时蒸饭时需脚架支撑,因挤占锅内空间而不能同时蒸煮其它食物。由于不能对米饭疏松,使蒸出的米饭失真。
“蒸式饭锅”(CN 2355656y 1999年12月29日公告)是在饭锅内加入一个侧壁布满小孔的过滤桶,利用水或蒸气的对流给米饭加热,使煮、滤、蒸三道工序能在锅内一次性完成。其桶底与锅底间距离近、且被固定,因此需将米和水的比例配合适当后一次煮熟,它不能滤掉米汤和对米饭进行疏松,故视同电饭锅煮出的米饭,达不到蒸饭松散、可口、好吃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技术存着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不仅在锅内能使煮、滤、蒸三道工序一次性完成,且除蒸饭外还能同时蒸、煮其它食物,具有直接滤掉米汤,疏松米饭,操作简单的直滤式多功能蒸饭锅。
本实用新型直滤式多功能蒸饭锅由锅盖、锅体、消泡器、滤蒸器、疏松器、支承延伸圈等部件构成。本实用新型的锅体上端口与支承延伸圈的底端口活动连接,锅体内壁至少设有一层、且一层至少2只支承座。锅体内设有活动的消泡器,消泡器外壁设有一层至少2只挂卡。消泡器内依次设有滤蒸器、疏松器,消泡器、滤蒸器的上端口相互连接,其底与底、壁与壁之间分别设有间隙。消泡器、滤蒸器、疏松器的底部与侧壁分别设有通孔。
本实用新型直滤式多功能蒸饭锅不仅在锅内能使煮、滤、蒸三道工序一次性完成,同时将蒸盘放入支承座上能蒸、煮其它食物。它蒸饭时间短,操作简单,蒸出米饭似同传统的复杂方法蒸出的米饭一样香、松散、可口、好吃。它结构简单,易制作,成本低,使用效果好,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直滤式多功能蒸饭锅用于煮米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直滤式多功能蒸饭锅用于蒸饭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直滤式多功能蒸饭锅用于提高锅底空间蒸煮其它食物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直滤式多功能蒸饭锅作进一步详述。
本实用新型直滤式多功能蒸饭锅的实例包括锅盖1、锅体2、消泡器3、滤蒸器7、疏松器4、支承延伸圈8等部件构成。锅体2上端口与支承延伸圈8底端口活动连接,支承延伸圈8起着支承消泡器3底部和延伸锅体2高度的作用。锅体2内壁至少设有一层、且一层至少2只支承座5,该支承座5为单体连接件或与锅体2一次成型。锅体2内设有活动的消泡器3,消泡器3外壁设有一层至少2只挂卡6,该挂卡6为单体连接件或与消泡器3一次成型。消泡器3内依次设有滤蒸器7、疏松器4。消泡器3、滤蒸器7的上端口相互连接,其底与底、壁与壁之间分别设有间隙。
消泡器3、滤蒸器7、疏松器4的底部与侧壁分别设有通孔。实施时,消泡器3的底部与侧壁采用较密微孔,滤蒸器7的底部与侧壁采用使米粒不易漏网的微型槽孔,疏松器4的底部与侧壁采用易漏饭粒的圆孔。
本实用新型直滤式多功能蒸饭锅用于煮米状态时,将内设有滤蒸器7、疏松器4的消泡器3向左或右旋转,使消泡器3上的挂卡6与锅体2上的支承座5的位置错开,使重叠的“三器”落入锅体2的底部,再放入米和水。由于“三器”的通孔作用,锅底产生的热量不断进入锅体2的中心,使米粒被煮沸腾,待煮至七、八成熟后即提升消泡器3,向左或右旋转,使消泡器3上的挂卡6座落在锅体2的支承座5上,达到直接过滤米饭的效果,使米汤和米饭分别落在锅体2底部和疏松器4内。然后稍加抖动提出疏松器4,使疏松器4内的米饭全部漏入滤蒸器7内,从而达到米饭松散、不紧密粘结的目的。
蒸米饭时,由于消泡器3的作用,使米汤形成的泡沫被消泡器3的孔压爆后下落,因此不用换掉米汤,从而缩短蒸饭时间。由于疏松器4的作用,使蒸出的米饭与传统的复杂方法蒸出米饭一样松散、可口、好吃。若需同时蒸、煮其它食物,将支承延伸圈8底端口与锅体2上端口相互连接,提出消泡器3,将盛有其它食物的蒸盘放入锅体2的支承座5上,然后将消泡器3的底部座落在支承延伸圈8底端的底座上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启强,未经王启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474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