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接触端子的结构无效
申请号: | 01246553.4 | 申请日: | 2001-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4919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15 |
发明(设计)人: | 郭宗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宗龙 |
主分类号: | H01R12/14 | 分类号: | H01R12/14;H01R12/3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衷诚宣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市士***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端子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接触端子的结构,其主要是使连接器内相对应接触端子的接触面在接触时产生相对正向的抵掣接触,使连接器中相互接触的接触端子间获得更稳定与确实的接触。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连接器内,接触端子的插设均采取单一接触端子进行逐条逐槽之插设,形成具有多个接触端子的连接器。
今查,以往连接器中作为相互接触的接触端子,其接触系以摩擦的插设作为接触端子间接触之方式,因此在接触端子间的插设过程中,极易使接触端子的电镀层磨耗甚至产生剥落,致使讯号无法正常传输;
由习知连接器的结构观之,由于连接器的接触端子主要依其传递讯息之不同,而使其数量与型态有所不同,因此一旦接触端子的电镀层因摩擦插设的过程而磨耗或剥落时,将使该接触端子的讯息传递产生问题,致使所需传递之讯号无法正常传输,进而缩短接触端子之寿命;
再者,前述连接器的接触端子极有可能因组装不确实产生位移而使各接触端子的两端无法齐头,因此必须对接触端子作一修剪,而且有时会导致接触端子与连接器产生脱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习知连接器缺失作一改进,解决上述已有技术的缺失,避免缺失的存在,提供一种接触端子的结构,使连接器内相对应的接触端子的接触面在接触时产生相对正向的抵掣接触,致使连接器中作为相互接触的接触端子间获得更加稳定与确实的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接触端子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接触端子系由一基板上直接冲压出多条接触端子,再将该具有多条接触端子的基板与连接器壳体的端子槽做插设及裁切;
该插设在连接器壳体内端子槽的接触端子的接触面呈现一正向之抵掣接触状;
该具有多条接触端子的基板在冲压成型过程中直接成型一连续波浪状。
该各接触端子的适当位置处形成有一卡扣部,而该端子槽的隔体一端的两侧均凸设有一迫紧部。
该卡扣部具有一与前述迫紧部做卡扣的一一对应的槽沟,使该接触端子能与端子槽的迫紧部成稳固的卡固。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结合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2之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及结合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系先将具有多条接触端子21之基板2与连接器壳体1之端子槽14做插设,再将该具有多条接触端子21的基板2由其裁切线22作一裁切,使连接器壳体1具有多条独立接触端子21;
其中,该壳体1内设有一容置空间11,而该容置空间11之前端面12处由隔体13区隔出多个端子槽14,又该容置空间11的接触端面15处同样设有与前述前端面12处隔体13相同数目的隔体16,且该隔体16一端的两侧均凸设有一迫紧部161;
该具有多条接触端子的基板2在冲压成型过程中,直接成型有多条接触端子21,该接触端子21呈现连续波浪状,又该接触端子21的适当位置处在成型过程中形成一卡扣部212,该卡扣部212具有一与前述迫紧部161做卡扣的呈一一对应的槽沟213。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该相邻的接触端子21将被连接器壳体1的隔体13隔离,而各接触端子21尾端亦将被容置空间11接触端面15处的隔体16隔离,且该隔体16两侧所凸设有一迫紧部161,将扣入该前述卡扣部212的槽沟213中,使接触端子21的接触面211不易移位,此时,该接触端子21的接触面211呈正向抵掣之接触状;如是,当二具接触端子21之壳体1结合成一连接器时,该连接器内对应的接触端子21的接触面211将产生一种正向抵掣的接触,使连接器获得一稳定的接触与讯号传输(图中未示),并获得一稳定的讯号传输效果,因此接触端子21的接触面211不会产生电镀层磨耗,或电镀层剥落。
本实用新型一种接触端子的结构,其主要是使连接器内相对应的接触端子的接触面在接触时产生相对正向的抵掣接触状,致使连接器中作为相互接触的接触端子间获得更加稳定与确实的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宗龙,未经郭宗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465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照明闪光腰带扣及腰带
- 下一篇:新型充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