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底除垢机无效
申请号: | 01242635.0 | 申请日: | 2001-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489026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01 |
发明(设计)人: | 陈仲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仲义 |
主分类号: | E04H4/16 | 分类号: | E04H4/1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08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底 除垢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清洁游泳池、喷水池等水池底污垢物的水底除垢机,属于水底除垢机的改造技术。
现有的水底除垢机存在的缺点是吸盘内腔的覆盖面太大,吸力小,不仅不能有效地把污垢吸走,反而会把池内大量的清水吸出池外,另外,其在工作过程中,需由几个操作人员用绳拉动进行移位作业,操作不便,费时费力,效率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不仅能有效地把污垢吸走,而且可避免池内的清水被大量吸出池外的水底除垢机,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省时省力,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如附图所示,包括有支架(1)、水泵(2)、吸槽(3)、行走轮(4)、排水管(5),其中水泵(2)固装在支架(1)的上面,吸槽(3)、行走轮(4)固装在支架(1)的下面,水泵(2)的进水口通过支架(1)上所设的通孔(1A)与吸槽(3)的腔体(31)相通,排水管(5)与水泵(2)的出水口相通,其中吸槽(3)做成横截面呈倒U字形的窄长槽。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附图所示,包括有支架(1)、水泵(2)、吸槽(3)、行走轮(4)、排水管(5),其中水泵(2)固装在支架(1)的上面,吸槽(3)、行走轮(4)固装在支架(1)的下面,水泵(2)的进水口通过支架(1)上所设的通孔(1A)与吸槽(3)的腔体(31)相通,排水管(5)与水泵(2)的出水口相通,其中吸槽(3)做成横截面呈倒U字形的窄长槽。为使吸槽(3)的吸附效果更好,上述吸槽(3)的底面与水底面的距离L为3~4mm,吸槽(3)内腔体(31)的横截面做成呈 矩形,其宽度A为32~40mm,其高度B为42~50mm,吸槽(3)的长度为200~900mm。
为使沾在池底表面的污垢也能被吸干净,上述吸槽(3)的腔体(31)内还固装有毛刷(6)。毛刷(6)通过夹板(7、7′)及连接件(8)固装在吸槽(3)上,其中夹板(7、7′)分别夹在毛刷(6)的两侧,且毛刷(6)、夹板(7、7′)套装在连接件(8)上,连接件(8)的两端固装在吸槽(3)的侧壁上。
为操作方便,省时省力,实现单人单机工作,上述支架(1)上还固装有连接杆(9),连接杆(9)上铰装有可上下调整位置的推杆(11)。
为方便清洁池底的各个位置,上述行走轮(4)可包括有万向轮和定向轮。其中万向轮和定向轮各有两个。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性较好,美观大方,上述水泵(2)的外侧还装设有护罩(10)。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操作人员通过推杆(9)使行走轮(4)运动,开启水泵(2),则水泵(2)的进水口将吸槽(3)下面的水底污垢吸附上来,并通过水泵(2)的出水口经排水管(5)排出。同时,毛刷(6)不断清扫沾在池底表面的污垢,使沾在池底表面的污垢也能被吸干净。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吸槽做成横截面呈倒U字形的窄长槽的结构,因此,其不仅能有效地把污垢吸走,而且可避免池内的清水被大量吸出池外;此外,由于吸槽的腔体内还固装有毛刷,故可使沾在池底表面的污垢也能被吸干净;另外,本实用新型采用通过推杆使行走轮运动的结构,故其操作方便,省时省力,效率高。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方便实用,吸污效果良好的水底除垢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仲义,未经陈仲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426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向锁用离合机构
- 下一篇:下排水管口防溢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