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铅酸蓄电池酸雾集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41935.4 | 申请日: | 2001-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25084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28 |
发明(设计)人: | 童一波;包有富;陈建;赵金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0 | 分类号: | H01M2/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寅春 |
地址: | 311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酸雾集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收集与排放流质的装置,具体是一种铅酸蓄电池的附设件。
背景技术
对于一个完美的密封铅酸蓄电池而言,在充电期间析出的氧气必须被复合成H2O。氢气和氧气的复合按热力学原理是很容易进行的,但在动力学上是比较困难的。氧气在电池负极上的复合比较容易进行,氢气的复合只能通过反应
氢的复合极其微弱,几乎难以被发现。所以产生的氢气只有排出,电池才不至于豉涨爆炸,但氢气排出时会带走电池中的水和酸,会使电解液发生干涸,又会使周围设备发生腐蚀,同时,如果通风不好,析出的氢气在周围空间富集,会有爆炸危险。此外,铅电极上氢的析出,对氧循环来说是不希望有的。电极表面上的氢会使氧的分压降低,因而抑制了氧气还原反应过程,虽然目前可将氢气的析出控制在很小速率,但不能完全消除氢气的析出和析出时带出酸雾。
同时,在铅酸蓄电池充电后期,氧气的析出在所难免。当正极充电达到容量的70%时,就有氧气析出,而负极当充电达到容量的90%以上时才会有氢气析出。虽然现在已经能够使析出的氧气在铅负极上复合,但不完善的充电制度及充电电流的异常都会导致氧气大量析出,氧气析出的同时也带出了大量的酸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铅酸蓄电池内排出的气体不与环境气体直接产生交换,从而避免环境污染及周围设备的腐蚀,并使电池使用寿命得以延长。
本实用新型铅酸蓄电池酸雾集流装置的技术方案其特殊之处是设有可封装于电池盖上安全阀所处凹陷处的集流盘,在集流盘底面设有内凹的集流腔,集流盘上面联有竖管段其管腔贯通于所述的集流腔,竖管段上端联有端部通口的横管段其管腔贯通于所述的竖管段的管腔。
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其集流盘封装于电池盖上安全阀所处凹陷处,位于安全阀上面,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及酸雾,包括氢气和氧气,可以通过电池盖与安全阀之间的缝隙进入集流盘底部的集流腔,继而经过竖管段和横管段排出而被收集。
按上述方式在整只铅酸蓄电池或蓄电池组一一安装若干本集流装置,用耐酸管通连各集流装置的横管段出口,便可将整只电池或电池组所排气体全部经本集流装置一一排出而被收集。
本实用新型由于设有集流盘其底部具有集流腔,集流盘上面联有竖管段,竖管段上端联有端部通口的横管段其管腔经竖管段与集流腔贯通,使用时集流盘被封装于电池盖上安全阀所处凹陷处,故电池内产生的气体及酸雾可以经过本集流装置排出而被收集,这样既避免了设备的腐蚀又防止了环境的污染;又由于电池内气体通过本集流装置排出,避免了与环境气体直接交换,使得电池内气体与环境气体的交换增加了一道缓冲工序,从而可以减缓电池的自放电,并使电池内的气体更加趋于稳定,这些都有利于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安装于电池盖之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安装于整只电池或电池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横管段,2竖管段,3集流盘,4集流腔,5气体与酸雾,6安全阀,7电池盖,8耐酸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的铅酸蓄电池酸雾集流装置,设有可封装于电池盖7上安全阀6所处凹陷处的集流盘3,在集流盘3底面设有内凹的集流腔4,集流盘3上面联有竖管段2其管腔贯通于集流腔4,竖管段2上端联有两端通口的横管段1其管腔贯通于所述的竖管段2的管腔。
本实用新型安装于电池盖7上安全阀6所处凹陷处,电池内产生而要排出的包括氢、氧的气体及酸雾5通过电池盖7与安全阀6之间的缝隙排出进入本实用新型的集流腔6,继而通过竖管段2和横管段1排出,并由所连接的耐酸管8引出至室外的回收容器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419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