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废旧灯管再生器无效
| 申请号: | 01241387.9 | 申请日: | 2001-04-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524366Y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04 |
| 发明(设计)人: | 于升澜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升澜 |
| 主分类号: | H01J9/50 | 分类号: | H01J9/50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哈科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马为杰 |
| 地址: | 15005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废旧 灯管 再生 | ||
所属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旧灯管再生器。
背景技术:现有的灯管使用寿命较短,镇流器产生较大的无功负荷,这种电路损耗占总负荷的0.424倍,对灯管的起挥的电流瞬时功率存平方倍电流、相位与电感相位差不是正弦90。手致亮度总不在总功率的峰值中合成,在使用灯管半年后的光度下降了30%,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耗电量反而上升,灯管两头变黑,最后不能使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耗电量较低的废旧灯管再生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电路连接结构实现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废旧灯管再生器,灯管外缠绕着一圈金属丝,灯管的两端电源线分别与一个触发器连接后再与两个电容C2、C2′连接,C2、C2′输出端与交流电源插头导线L2连接,触发器由一次线圈、二次线圈构成,二次线圈的中部抽头与灯管电源线连接,一次线圈两端并联两个串联的二极管,一次线圈N1、N1′一端均与电源线L1连接,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连接端连接着一个二极管,二次线圈N2、N2′的输出端均与一个直流四倍电压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对称的触发器,产生上下振波互补,提高灯管的振动频率,同时采用一个直流四倍电压电路,使瞬间电路的电压提高,从而保证电路的启动电压,本实用新型为再次引灯电离补充电流,两端互相补充互相定时,保证频率稳定,引灯有效可靠,可延长灯的寿命,提高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使用新形势实施2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状态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废旧灯管再生器,灯管外缠绕着一图金属丝,如图1所示,一种废旧灯管再生器,灯管外缠绕着一圈金属丝,灯管的两端电源线分别与一个触发器连接后再与两个电容C2、C2′连接,C2、C2′输出端与交流电源插头导线L2连接,触发器由一次线圈、二次线圈构成,二次线圈的中部抽头与灯管电源线连接,一次线圈两端并联两个串联的二极管,一次线圈N1、N1′一端均与电源线L1连接,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连接端连接着一个二极管,二次线圈N2、N2′的输出端均与一个直流四倍电压电路连接。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废旧灯管再生器,灯管外缠绕着一圈金属丝,灯管的两端电源线分别与一个触发器连接后再与两个电容C2、C2′连接,C2、C2′输出端与交流电源插头导线L2连接,触发器由一次线圈、二次线圈构成,二次线圈的中部抽头与灯管电源线连接,一次线圈两端并联两个串联的二极管,一次线圈N1、N1′一端均与电源线L1连接,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连接端连接着一个二极管,二次线圈N2、N2′的输出端均与一个直流四倍电压电路连接。所述的直流四倍电压电路为:两个一次线圈与两个二次线圈另一端之间分别为电容C、C′,电容器C、C′另一端连接四个二极管,D1、D2与D3、D4之间为电源线L1接入端,D1、D4与D2、D3之间为两个电容C1、C1′,C1、C1′再与电源线L2接入端连接。
图中最重要的部件共三个,由三种元件组成,二极管、电感、电容。合磁力的标准脉冲同流过一次线圈的电流高压变为二次1200:20×2倍的瞬时大电流。为下一次另一端再次引灯电离补充电流。两端互相补充相互定时,保证频率稳定,印灯有效可靠,机延长灯寿命,提高光力。
当引亮灯管以后,灯管有1180ma以下电流通过,两端电压立即降落为100-40v,它的作用是辅助引亮灯管。
当触发器在零下10-40℃,不能在低温引亮灯管时,即可在第一档上先增加一个低亮度高电压小电流档次,就可顺利在零下40℃引亮灯管。
如果还有些不足,可增加输入电容,就是零下60℃也可顺利启动。与触发器并网时,就正极接正极在一起、负极与负极在一起,不许失误。
线圈的这个中抽头就是在倍频中不断切分频率分相,到接近可见光的红移端和兰移端后平衡。在灯管中一头有淡红色,一头有草绿色。每切分频率一次只允许半劈磁通感应电流、相对另一臂只有比先前磁通频率高或电流磁通大,才能取代前一电磁感应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升澜,未经于升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413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