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保险全方位防盗报警锁无效
申请号: | 01239688.5 | 申请日: | 2001-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4777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2-20 |
发明(设计)人: | 覃国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覃国福 |
主分类号: | E05B63/14 | 分类号: | E05B63/14;E05B17/14 |
代理公司: | 南宁明智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黎明天 |
地址: | 540604 广西马***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险 全方位 防盗 报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锁,尤其是一种三保险全方位防盗报警锁。
目前市场上的锁具可以分为三大类:电子锁、机械锁、电子机械锁。
电子锁、电子机械锁,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防盗性能较好,属高档消费;机械锁,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因此价位低,维护方便,不易损坏,市场需求量大,市场上此类产品居多。但是,普通机械锁的防盗性能不是很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防撬、防卸、防无钥开锁,双锁头三锁芯,三方位锁定并有报警功能的三保险全方位防盗报警锁。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主锁5的钥匙孔13中设有副锁芯控制的、活动的、可塞满钥匙孔的顶塞片12;三锁体三方位锁定结构:主锁体5固定在门腰中间,上、下副锁体2固定在门的上边和下边,在副锁体中的上、下副锁舌1与主锁体5采用可任意弯曲的软连接方式,上、下副锁舌1与圆舌7连动,同开同关。
本实用新型属高性能、低价位的机械锁,且具有结构紧凑、防撬、防卸、防无钥匙开锁、三方位锁定、报警等高效防盗性能。以往机械锁大多是单锁头单锁芯或双锁头双锁芯,而本锁采用双锁头三锁芯,并增加了钥匙孔顶塞片,能防止因异物塞入匙孔而不能正常开锁的麻烦,更能有效地防止非原配钥匙的其他钥匙进入钥匙孔,更能加强防盗性能。目前,三方位锁定的方法都是预先安装在门扇里,然后整体出售。最大的缺点就是安装不方便,适应性差,对锁体维护困难。本锁采用可任意弯曲套管钢丝绳作连接,安装方便,适应性好,可在任何规格、材料的门上使用,使门的锁能抗冲击防破坏。以往的钥匙大多是规则排列锯齿形的,不仅互开率高,且极易仿制和无钥匙开锁,本锁匙是“二合一”,是以钥匙两侧平面不规则排列的凹点的深度和前端齿的长度来解码,互开率极低,常见的配匙设备和技术无法仿制,市场尚无此钥匙胚出售,因而更能有效防止非原配钥匙开锁。本锁还有普通机械锁所没有的两项功能,就是:锁体遭到破坏时能自动卡死锁芯使其不能转动。并能通过门铃或外加的报警器和室内的电话机向预留的电话、手机、寻呼机报警。如果副芯被打开,非原配钥匙插入主锁芯也能通过门铃、报警器、电话报警。
以下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锁体结构背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锁头正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锁头侧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钥匙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锁体结构正面示意图。
本锁是由外锁头、内锁头、主锁体及上、下副锁体构成,锁头为圆柱体,锁体为长方体。安装时,外锁头9于门外,内锁头23及全部锁体于门内,外锁头9上的带弹簧14的传动片15插入锁体上的传动片插孔4。上、下副锁体2安装在门的上、下边,有套管钢丝绳3与锁体5连接。上、下副锁舌1与圆舌7连动,同开、同关。主锁5的钥匙孔13中设有副锁芯控制的、活动的、可塞满钥匙孔的顶塞片12;三锁体三方位锁定结构:主锁体5固定在门腰中间,上、下副锁体2固定在门的上边和下边,在副锁体中的上、下副锁舌1与主锁体5采用可任意弯曲的软连接方式,上、下副锁舌1与圆舌7连动,同开同关。主锁体的接线钉6接门铃或报警器,电话机的开关。自动卡死和报警器的开关均设在外锁头9内部,原配钥匙插入不会触发开关,非原配钥匙插入则会触发开关开启,门铃、报警器开关或电话机的免提和重拨开关导通(电话机上要先预留要拨打的号码),自动卡锁也会自动卡死主锁芯17。
开门时,于门外用钥匙16前端插入副锁芯10的钥匙孔11,开启主锁钥匙孔顶塞片开关,然后插入主锁钥匙孔(拔出钥匙,顶塞片会自动顶出)旋转,通过传动片使圆舌7、上、下副锁舌1、斜舌8缩入锁体内便可开门。于门内,用钥匙插入内锁头20的钥匙孔19,开启圆舌,上、下锁舌,用拉手18开启斜舌(旋扭开关17可控制拉手的运动)。圆舌、上下副锁舌与斜舌可以同时或单独使用。
关门时,斜舌自动弹出,门内外都可以通过钥匙动作,使圆舌、上、下副锁舌伸出。此时无钥匙,门内外都不能开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覃国福,未经覃国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396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