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型软管泵无效
| 申请号: | 01238102.0 | 申请日: | 2001-06-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4805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3-06 |
| 发明(设计)人: | 朱双春;刘希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双春 |
| 主分类号: | F04B43/08 | 分类号: | F04B43/08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 |
| 地址: | 23004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型 软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容积式泵类。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软管泵。
软管泵以其不泄漏、自吸能力强、自清理、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等独有的特性,广泛用于化工、石油、医药、食品、建筑等多种行业。该泵能泵吸含有杂质的流体、各种纤维以及粒径在1/4管径下的固体颗粒料桨,且不会产生堵塞。此外,由于泵吸的流体仅与胶管接触,故而可以输送橡胶管所能承受的腐蚀性及磨蚀性介质。实际运行中,由于在压辊与橡胶软管之间摩擦产生热,为了将此热量移出,现有技术中采用了敞开的壳体结构。运行的同时不断向敞开的壳体内注入冷却水,吸热后的水再从底部流出。这种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水,而且使泵内构件生锈,严重影响了泵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改进型软管泵,以节约水资源、延长泵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沿壳体内侧壁设置的“U”形过流软管,与壳体同心设置的转子,位于转子外周的正压辊和侧导辊。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是,采用整体密封结构,所述过流软管、转子、正压辊、侧导辊各构件均位于由壳体形成的密封腔体内,在所述密封腔体内充入有润滑冷却液。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全密封结构,并在其密封的腔体内填充润滑冷却液,定期更换。从而实现无水冷却,使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50%以上。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部放大的进出管口结构示意图。
以下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参见图1,与已有技术相同的是,本实施例包括壳体1,沿壳体1内侧壁设置的“U”形过流软管2,与壳体1同心设置的转子3,位于转子3外周的正压辊4和侧导辊5。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采用整体密封结构,过流软管2、转子3、正压辊4和侧导辊5各构件均位于由壳体1形成的密封腔体内,在密封腔体内充入有润滑冷却液。该冷却液可以是工业甘油或皂液。使用过程中,可定期更换。
图1示出,构成密封腔体的壳体1,在其对应于过流软管2进出管口处,设置有直管段6,由该直管段6与过流软管2的进出管口及外接管7密封连接。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在过流软管2的进出管口处,外接管7插入在过流软管2内,过流软管2外周为带有推拔的管夹8,管夹8由穿过壳体直管段6的螺栓9固定,在管夹8底部与壳体直管段6之间设置轴封10。
运行时,由一对沿过流软管2旋转的正压辊4将过流软管2压扁,在软管2自身弹性和侧导辊5的强制作用下,软管2恢复形状时,管内产生高真空,吸入流体,流体在正压辊4的机械挤压下从管内排出。从而完成泵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双春,未经朱双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381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杆分离式抬动观测装置
- 下一篇:节能多用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