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轮圈磨耗显示改良构造无效
| 申请号: | 01237777.5 | 申请日: | 2001-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4942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05 |
| 发明(设计)人: | 庄国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铭珠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B21/08 | 分类号: | B60B21/08 |
| 代理公司: | 昆山四方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盛建德 |
| 地址: | 2153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轮圈 磨耗 显示 改良 构造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轮圈。
目前,我们所周知的自行车轮圈的两侧面,都为刹车片夹持磨擦的刹车面,来阻止自行车继续前进。但由于自行车轻量化的设计及刹车片材质的改进,造成轮圈刹车磨擦的侧面,会受到磨损,即轮圈的侧壁会被磨得愈来愈薄,最后导致轮圈丧失原来结构设计的强度,使得不能承受人体的重量而跨掉变形,造成严重的行车安全,所以欧洲在二、三年前,就已经考虑对于轮圈使用的安全性做出规范,故德国首先对于自行车轮圈就订出必须要有磨损临界警示的规定,所以早有业者就率先于轮圈上做一安全警示线的设计(如图1、图2所示),该凹槽的功能目的有三:一是增加接触面的稳定性和压力;二是增加刹车片的散热;三是当凹槽被磨耗掉而不见时,就表示该轮圈已经不能再使用而必须更换的警示。即在轮圈1侧面之表面(刹车片之磨擦接触面处),设有一圈状凹槽(或凹槽非为圈状而呈局部凹陷),且该凹槽的深度位于轮圈侧壁厚度之所能承载的临界强度处,故当轮圈的侧壁被逐渐磨损时,相对地该凹槽也会逐渐地被磨掉,如此就能达成警示的作用;但这样的磨耗警示效果,有以下不足之处:1.一般在轮圈上所制成的凹槽,因为同属一材料而为同一色泽,且为了不会因凹槽的设置,而导致轮圈强度的减弱,所以凹槽设置的宽度及深度,必须在轮圈原始结构强度设计的考量下,既窄又不能太深,所以该凹槽所形成的警示线并非显而易见,使得警示效果大打折扣。2.当凹槽逐渐被磨损掉时,凹槽的深度渐浅,使得目视检视的效果不明显,容易导致使用者的疏忽而发生危险。3.轮圈磨损的情形虽然可由凹槽的深浅度来检视,但使用者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可由凹槽的深浅度来正确判断磨损的情形,然后做出更换轮圈的适当时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使用者很容易撑握何时该更换轮圈的自行车轮圈磨耗显示改良构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轮圈侧面的凹槽,凹槽可以呈环圈状,可以呈局部长度状,可以呈孔状,凹槽内设有至少一层能与轮圈侧面颜色呈反差效果的填充物。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填充物可设有二层,从外向里,第一层是绿色,第二层是红色;填充物也可设有三层,从外向里,第一层是绿色,第二层是黄色,第三层是红色。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有:由于在凹槽内设置了具有和轮圈侧面颜色呈明显反差效果的填充物,因此,人们很容易根据填充物的颜色作出更换轮圈的适当时机。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习用轮圈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习用轮圈1与刹车装置配合使用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局部截断立体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示意图。
实施例1:参见图3和图4,轮圈1的两侧侧面设有适当宽度和深度的凹槽2,在凹槽2内填入适当厚度的填充物4,填充物4可以仅布满凹槽2底部,也可以同时布满凹槽2的两内侧壁和底部,该填充物4与轮圈1侧面颜色呈现显而易见的反差效果,这样使得轮圈1的侧面有一条明显的警示线条,所以当轮圈1的侧面因刹车而被磨损时,凹槽2的深度会由深变浅,直到凹槽2内的填充物4也被磨灭掉后,即表示轮圈1的侧壁变薄,所能承载的重量及强度业已不足,不能再继续使用而必须进行更换。因此,这种警示方法,人们很容易撑握。
实施例2:如图5所示,凹槽2内设填充物4和6,为双层设计,填充物4和6为不同颜色,如,在本例中,外表层的填充物4为绿色,里层的填充物6为红色;因此初始时,轮圈1的侧面外表显示一绿色的线条,即表示轮圈1在安全的使用范围内,当轮圈1的侧面外表被磨耗到一定程度时,凹槽2渐浅而使外表层绿色的填充物4逐渐被磨掉,使得红色的填充物6显现出来,这时使用者就知道轮圈1的侧壁已被磨耗到危险的程度,应该更换轮圈1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铭珠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昆山铭珠机械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377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