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心定位端面压紧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1237375.3 | 申请日: | 2001-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4728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1-23 |
| 发明(设计)人: | 罗国伟;李晓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无锡测绘仪器厂 |
| 主分类号: | B23Q3/18 | 分类号: | B23Q3/18 |
| 代理公司: | 江苏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冬涛 |
| 地址: | 2140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心 定位 端面 压紧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件加载定位装置,尤其适用于轴承套圈磨削的无心定位端面压紧装置。
目前,轴承套圈磨加工,工件加载定位的方式有几种,端面磁力加载定位和工件外侧加载定位等。工件加载后,易变形、留残磁和轧滚痕迹,工件的形位精度差,影响后道加工及成品质量。
譬如:现有的3MZ201、3MZ143轴承套圈磨孔和磨沟机床,就是采用了二滚轮一支承的定位结构,如图1所示,现有结构的上下滚轮不但起径向定位作用,还要起轴向推力作用。为了把工件轴向定位在定位板上,特将二滚轮的轴线与工件轴线呈β角,使滚轮对工件作径向加载时,产生一个轴向分力,推动工件靠向定位板,完成轴向定位。由于滚轮和工件轴心不平行,造成滚轮的侧母线与工件的侧母线不能吻合,呈点接触状态,其定位的稳定性必定低于线接触的稳定性。尤其在内圈磨孔时,现有结构不能实施支沟定位,造成内圈的孔与内圈外沟壁厚误差大。再由于工件要获得轴向定位分力,工件受滚轮的加载力是径向分力和轴向分力的合力,其合力必定要大,造成工件受力不均匀,易变形,受力点处产生明显的压痕,不易提高磨削后工件的形位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心定位端面压紧装置,不仅能够满足工件的无心定位,而且在实施工件稳定有效的定位下,对工件的加载力最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
一种无心定位端面压紧装置,包括上滚轮、下滚轮、工件、支承块、定位板,其特征在于工件3介于压紧转子6和定位板5之间,压紧转子6位于缸体8内,缸体8上开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
压紧转子6在缸体8内作轴向往返运动;
缸体8上至少开有二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上下滚轮的轴线均与工件和磨头轴线平行,滚轮的侧母线与工件的侧母线同向,且两母线可以完全吻合,使得工件外园或工件外沟作定位基准稳定可靠。压紧转子在液压的作用下,给工件作轴向加载力恒定且受力均匀。工件受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约束下,旋转平稳、定位恒定,为砂轮进入磨削状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磨削的内圈内孔和外圈内沟不园度、壁厚差和与端面垂直差,能降低到最小。
从上述分析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优点,明显高于现有结构,工件的磨削精度新结构高于老结构。
图1是现有装置对工件的轴向定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对工件的径向无心定位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对工件的轴向定位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当上滚轮1对工件3加载荷。工件3被上、下滚轮1、2径向定位,且带动作同步旋转。在工件3完成了径向定位和磨削转动后,液压向缸体8进出口分别作用F1、F2,当F1增压,F2减压时,液压F1推动压紧转子7作轴向运动,压紧转子7对工件3轴向加载,使得工件3紧靠在定位板4上,工件3完成轴向定位,同时压紧转子7也被工件3带动作同步旋转。这样,工件3被全方位定位和磨削转动,且加载力恒定不变后,砂轮6进级进入磨削状态。磨削结束,按上述依次作反向动作,工件3从工位上退出,结束一个工件的磨削动作循环。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对工件3的径向加载力以带动工件3转动为限,轴向加载力以工件3紧靠定位板4为限。因此,加载力可以做到最小,保持恒定,控制方便,撤载后对工件3不留余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无锡测绘仪器厂,未经江苏省无锡测绘仪器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373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