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延长汽车减震器寿命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36070.8 | 申请日: | 2001-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4715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1-16 |
发明(设计)人: | 赖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赖晓辉 |
主分类号: | B60G13/08 | 分类号: | B60G1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延长 汽车 减震器 寿命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器的改进,主要涉及一种可延长汽车减震器寿命的装置。
目前,汽车用减震器主要由壳体、固定架、工作缸、活塞及其连杆和弹簧构成,导升器位于油封与工作缸之间,用于工作缸的定位及活塞杆的位置。减震器在垂直上下往返工作中,导升器与活塞杆、活塞与工作缸之间摩擦均匀,导升器、工作缸不容易受到损害。但实际使用中,往往由于刹车、转弯,使活塞杆及活塞偏摩,造成活塞杆与导升器、活塞与工作缸在某一位置过度摩擦受力,时间一长,导升器、活塞容易损伤,从而造成工作缸损坏,油封漏油,失去减震作用,使用寿命降低,更换周期短,增加了使用者的维修费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延长汽车减震器使用寿命的装置,其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其主要由单向轴承、单向轴承离合齿轮、双齿离合齿轮、活塞换向离合齿轮构成,单向轴承设置在现有减震器导升器的位置上,啮合齿向下的单向轴承离合齿轮设置在单向轴承的内臂下端,活塞换向离合齿轮设置在活塞杆底部的活塞上部,具有上下双齿的双齿离合齿轮套在单向轴承离合齿轮下部的活塞杆上,其内设有一弹簧,弹簧上部与双齿离合齿轮连接,下部与活塞杆连接固定,双齿离合齿轮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斜槽,有一导轨销穿过活塞杆,两头位于斜槽中。
所述单向轴承离合齿轮上一周设有一密封圈,用以增加密封效果。
由上可看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它不改变现有汽车减震器的主要结构,由于它是将现有的导升器变成了单向轴承,并同时相应增加了离合齿轮结构,这是它在使用中,活塞杆与单向轴承以及活塞与工作缸之间摩擦时,轴承与活塞向一方向限位转动,这样可防止活塞杆与单向轴承、活塞与工作缸在一点过度摩擦受力,保护了工作缸和活塞杆,提高了其耐用性,同时延长了减震器的使用寿命,减少了使用者的维修费用。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位于汽车减震器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的汽车减震器,主要包括固定架17、壳体14、活塞13、活塞连杆1以及工作缸15,固定架17位于壳体14的下部,壳体14上部设置弹簧盘7,壳体14内上端为油封3及油封上盖2。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壳体14内,其主要包括一单向轴承4、单向轴承离合齿轮8、活塞换向离合齿轮12,单向轴承4固定在油封3与工作缸固定架5之间的壳体14内,其内臂深入到工作缸15内,啮合齿向下的单向轴承离合齿轮8设置在轴承4内臂下端,单向轴承离合齿轮8上一周设置有密封圈6。啮合齿向上的活塞换向离合齿轮12固定在活塞杆底部的活塞13上部,具有上下双齿的双齿离合齿轮9套在单向轴承离合齿轮8下部的活塞杆1上,其上下齿分别可与单向轴承离合齿轮8、活塞换向离合齿轮12相互啮合,双齿离合齿轮9内设有复位弹簧11,弹簧11下部和活塞杆1连接固定,上部与双齿离合齿轮9连接。双齿离合齿轮9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斜槽18,有一导轨销10穿过活塞杆1、两端位于斜槽18中,用于双齿离合齿轮9的限位,使其完成一个齿的转动后停止、复位。上述三种离合齿轮的啮合齿呈锯齿形。汽车在行驶中,当汽车由于刹车或起伏路面,活塞13上行时,带动活塞换向离合齿轮12、导轨销10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双齿离合齿轮9上升与单向轴承离合齿轮8结合,活塞换向离合齿轮12与双齿离合齿轮9结合,此时,导轨销10从双齿离合齿轮9上的斜槽18的下端滑到上端,导轨销10上行过程中,双齿离合齿轮9交错带动单向轴承离合齿轮8与活塞离合齿轮12向一侧滑动一个齿距。当活塞13下行时,带动活塞换向离合齿轮12、导轨销10下行,双齿离合齿轮9与单向轴承离合齿轮8脱开,复位弹簧11向上推动双齿离合齿轮9沿斜槽18向上,此时,导轨销10位于斜槽18下部,同时,双齿离合齿轮下端9与活塞换向离合齿轮12脱开。这样,活塞杆1与单向轴承4、工作缸15与活塞13之间受力点不断变换,全方位摩擦受力,受力均匀,从而延长了汽车减震器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赖晓辉,未经赖晓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360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