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等距种苗栽植带无效
| 申请号: | 01232306.3 | 申请日: | 2001-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5072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28 |
| 发明(设计)人: | 廖瑞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瑞忠 |
| 主分类号: | A01G9/10 | 分类号: | A01G9/1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黎光,张占榜 |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县***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等距 种苗 栽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等距种苗栽植带。
背景技术
目前在大量种栽植物时,是将苗种种子以人工的方式洒播在苗圃上来争取播种的时效性,然而这样往往会造成苗种播洒不匀,致使苗种种子在某处过于密集或在某处过于疏散,从而导致在某些因苗种播洒过于密集的地方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使种苗生长不均。
因此,当种子发芽后,需观察苗种嫩芽的间距是否相当,若不均匀或间距过小时,需将间距过小的种苗拔往其他间距较大的地方,因而会耗费相当庞大的人力与时间,而一般经拔起后再种植的种苗的存活率相当低,且一般种苗是无法防止鸟类的侵入及啄食,且该种苗在细幼苗期、成长期及成熟期都需额外喷撒相当剂量的农药来达到防止虫害发生的目的,象这样所需的成本就会相当庞大,不符经济效益。
上述直接以人工播种苗种种子的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易因人工的误差而使栽植距离不均,从而使植物无法均衡地分配土壤养分。
2、需利用间拔的方式来确认苗种是否栽植均匀,而实施间拔的方式往往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和时间。
3、不具有保护鸟、虫类侵食的功效。
4、不具有环保性。
5、不具有实用性。
6、程序较为繁琐,且无法掌握和管理。
发明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中的等距种苗栽植带主要是为了解决上述因苗种种子播种不均匀而导致成本提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的等距种苗栽植带主要是在两条带体之间等距离排列有多个用于固设苗种种子的孔穴,并在带体上刻设有日期、品名、粒数与长度等标识,以明确苗种种子的规格品质,同时,该栽植带在带体的外侧等距离制设有刻度线,以便于该栽植带依据苗圃的宽度或长度在泥土中植入适当数量的苗种种子。
另外,所述栽植带可在其内部用于固设苗种种子的孔穴内设有适量的肥料与农药,使得该栽植带可依据植物的幼苗期、成长期与成熟期等不同时间自行分解所需养分的肥料,从而使得固设在孔穴内部的每一苗种种子更能均匀地分配养分。
另外,所述栽植带可依据苗种的数目附设有育苗袋。
本实用新型中的等距种苗栽植带不仅可依据苗圃的宽度或长度在泥土中植入适当数量的苗种种子,并可达到实施管理,以便使苗种种子得到养分均衡分配的目的。
另外,借助于本实用新型中将苗种紧紧包覆在栽植带内部的结构可达到防止虫或鸟类啄食的功能,并确保植物生长的完整性,而无需喷洒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农药。该栽植带在每一苗种种子周围直接植入使植物在幼苗期、成长期与成熟期等不同时间自行分解所需成长养分的肥料,使每一苗种种子更能均匀地分配养分。由于该栽植带由有机物质制成,可分解成有机肥,进一步促使植物的生长,并不会残留在土壤中,从而达到方便实用、且不会污染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等距种苗栽植带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等距种苗栽植带在包覆种苗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等距种苗栽植带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等距种苗栽植带的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等距种苗栽植带另一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等距种苗栽植带的又一实施例图。
具体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等距种苗栽植带1主要是在两条相对应的带体11间等距离排列有多用于固设苗种种子的孔穴,并在该孔穴内固设有有多个苗种种子2。
如图3所示,栽植带1在其表面刻设有日期3、品名8、粒数9与长度91等标识,从而能够明确苗种种子的规格及品质。同时,栽植带1的带体11在其外侧等距离制设有刻度线4,以便于根据苗圃的宽度或长度适当地剪裁栽植带1,进而在松泥土中植入适当数量的苗种种子2,以达到方便管理及养分均衡分配的目的。借助于栽植带1紧紧包覆苗种种子2的结构,可防止鸟类的啄食,这样可进一步确保植物生长的完整性。
另外,栽植带1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质,在温湿环境下容易腐烂并分解为有机肥料,从而可提供苗种种子2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由于该栽植带1为机肥料,即使残留在土壤中也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借助于本实用新型中栽植带的结构将苗种种子植入泥土时就能达到方便、快速、省时的功效,同时无需大量喷洒雾状农药,从而进一步达到节省时间、成本及环保的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瑞忠,未经廖瑞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323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