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催化加氢脱硫装置的超细磁性颗粒连续分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31651.2 | 申请日: | 2001-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4942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05 |
发明(设计)人: | 刘会洲;陈继;官月平;孟祥堃;安震涛;陈家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8/06 | 分类号: | B01J8/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高存秀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催化 加氢 脱硫 装置 磁性 颗粒 连续 分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离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催化加氢脱硫装置的超细磁性颗粒连续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上应用的气、固、液三相流态化反应器,特别是催化加氢脱硫装置,为了加速反应速度,催化剂的颗粒尺寸应逐渐减小,以增大其催化活性表面;同时为了使催化剂可长期使用,往往把催化剂制成磁性颗粒,并外加电磁场,使催化剂呈悬浮状停留在反应器中,保证反应器的正常运行操作。
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下述问题:细颗粒催化剂往往会从反应器出口随着液体的流出而被夹带流出,造成催化剂的流失;人们通常采用一些防流失的措施,即通过加大外部电磁线圈的电压和电流来加大反应器外部的磁场强度,使磁性颗粒催化剂保持一定的流动状态而减小其流失量;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当电压达到一定值后,由于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不均匀,反应器中的磁性颗粒催化剂会向磁场较强的反应器壁方向聚集,并出现大的塌落现象;同时由于电流涡流产生的热效应,会使得外部电磁场只能间歇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在反应器出口处进行磁性颗粒的捕捉分离,即在反应器出口处外加小电磁场,小电磁场的磁场强度只能达到1000奥斯特,较细的磁性颗粒介质无法捕捉;采用水力旋流器进行液固旋流分离,其分离后的磁性颗粒介质又无法返回反应器中循环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而提供一种超细磁性颗粒连续分离装置,将该分离装置用于催化加氢脱硫装置中,可以对较大流量液体中的超细磁性颗粒介质进行有效的分离,并送回反应器中循环使用,而且结构简单,易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催化加氢脱硫装置的超细磁性颗粒连续分离装置,包括至少一级磁分离器B,每一级磁分离器B均有一套筒9,套筒9通过安装在套筒9筒壁上的溢流管17与催化加氢脱硫装置的主反应器罐体相连通,套筒9之内的上部固定安装一带密封底的隔离筒11,隔离筒11之内放置的磁铁10吸附在曲柄连杆机构7的曲柄连杆71的底端,曲柄连杆71的上端连接用以驱动曲柄连杆71作绕轴旋转的直流电动机6,隔离筒11下方的套筒9的筒壁上设置有环行挡板19,环行挡板19下方的套筒9的筒壁上设有锥形缩斗12,锥形缩斗12下端连通下料管13,各级分离器B的下料管13并联后与催化加氢脱硫装置主反应器罐体的下部相连通,上一级分离器B的套筒9上端和下一级分离器B的套筒9下端相连通,所设磁分离器B为1-4级;最后一级磁分离器B的套筒9的上部侧壁上设有出料管18;所述磁铁为产生600-4600奥斯特磁场的永磁铁。
本实用新型的超细磁性颗粒连续分离装置用于催化加氢脱硫装置中,通过磁铁的周期往复运动,交替进行磁吸附和磁脱离,可达到对超细磁性颗粒介质的捕获和释放,并进入再循环利用,有利于催化加氢脱硫装置主反应器内的传质和传热。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
分离器B 催化加氢脱硫装置的主反应器罐体1
直流电动机6 曲柄连杆机构7
固定轴套8 套筒9 磁铁10
隔离筒11 锥形缩斗12 下料管13
溢流管17 出料管18 环形挡板19
曲柄连杆7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316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