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结构的光笔无效
| 申请号: | 01229996.0 | 申请日: | 2001-07-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4886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01 |
| 发明(设计)人: | 陈胜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胜和 |
| 主分类号: | B43K29/10 | 分类号: | B43K29/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学强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结构 光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笔,特别涉及一种可使光线更加集中,大幅度提高发光效率的改进结构的光笔。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光笔广泛应用在光线不足时加强使用时的光照强度,如图1所示,传统的光笔是由笔管10a、底座开关11a、电池12a、笔尖13a、笔芯14a、凸形球面发光二极管15a和发光二极管座16a所组成。传统光笔的发光原理是利用凸形球面发光二极管(LED)15a发光的,经过空气介质再射到透明笔管10a的前端而产生光线。
然而,公知的传统光笔的凸形球面发光二汲管15a的发光特性(如图2所示),凸形球面发光二极管15a发出的光线经空气介质再投射到笔芯14a的后端,因凸面镜原理产生集中光束,然而笔芯14a已将大部分光线挡住,且射到笔芯14a上的光束被散射,再加上有空气阻隔,其余光线由透明笔管10a的管壁进入,形成效率较低的光线传导方式(如图1所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结构的光笔,鉴于传统光笔产生光源的过程,因有空气阻绝,再加上凸形球面发光二极管产生的光束并未直接射到透明笔管上,造成光线亮度的损耗。本实用新型主要在于提出另一种光线传导方式,采用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为光源,该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特性是能发出呈柱状光圈的光线,使其装置于配合发光特性的透明笔尖上,该笔管的笔尖部分经雾面粗糙处理,以补强提高光线亮度后再射到笔尖周围形成光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以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发光并减少了空气阻绝后,直接射到经雾面处理的透明笔管的笔尖产生光线,因其发光过程减少了空气的阻绝和笔芯干扰等问题,再加上应用经雾面处理过后易聚光的特性,使光源更加集中,大幅度提高了光笔发光的效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光笔的剖视图;
图2是传统光笔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光笔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光笔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光笔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10:笔管 11:开关底座
12:笔芯 13: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
14:笔尖 15:雾面
16:发光二极管座 17:内凹圆锥
18:反光漆 19:电池室
20:电池
10a:笔管 11a:开关底座
12a:电池 13a:笔尖
14a:笔芯 15a:凸形球面发光二极管
16a:发光二极管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结构的光笔,包括一笔管10、一底座开关11、一笔芯12及一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13组成,其中的笔管10呈一中空圆管体,是用导电材质制成,笔管10的前端可以卡接或螺接等方式连接一中空圆锥体的笔尖14,该笔尖14是以透明材质制成。底座开关11以卡接或螺接等方式连接到笔管10的后端,笔芯12固定于笔尖14的内部,笔芯12的前端伸出笔尖14以便于书写,笔尖14的上前段部分经雾面粗糙处理,以形成有雾面15。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LED)13固定于笔管10的内部,固定方式是将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13预先固定在一发光二极管座16上,再将该发光二极管座16固设于笔管10的内部,使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13可以稳定的固定于笔管10的内部,该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13(如图5、图6所示)的前端具有一内凹圆锥17,该内凹圆锥17的内围也可涂布白色反光漆18,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13的前端紧密顶触于笔尖14,没有空气的阻绝,笔管10的内部在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13和底座开关11之间形成一电池室19,该电池室19内可置入复数个电池20,以提供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13所需电力,电池20的一端与底座开关11接触,使电池20的一端通过底座开关11连接到笔管10和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13,电池20的另一端直接与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13接触,使电池20的另一端直接连接到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13,通过底座开关11控制内凹圆锥形发光二极管13的电流通断;通过上述即组成一改进结构的光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胜和,未经陈胜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99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