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配卡的卡合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1229443.8 | 申请日: | 2001-07-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491875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15 |
| 发明(设计)人: | 江岳纹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践实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适配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配件中的卡合装置,尤指一种用于计算机主机上的,便于使用者维修、更换或扩充适配卡的卡合装置。
背景技术
参见图1,已知计算机主机的适配卡的固定装置,包括计算机主机的壳体10,壳体10上设有数个凹槽11,各适配卡14分别插置于这些凹槽11内,凹槽11旁设有螺孔12,螺钉13穿过适配卡14及垫片15螺固在螺孔12内。垫片15可阻止电磁波外泄,其上设有数个弹片16,当适配卡14插置于凹槽11内时,弹片16密切接触于适配卡14,并阻止电磁波外泄。当使用者无需使用或仅需使用部份的凹槽11插置少量适配卡14时,未插置适配卡14的凹槽11可以一盖板17遮盖,用数个螺钉13螺接盖板17,以避免灰尘侵入凹槽11内部,影响计算机主机的正常运行,盖板17也可阻止电磁波的外泄。
但是,上述适配卡的固定装置必须使用螺钉起子才能进行组装工作,而目前常用的螺钉起子体积均小,极易被遗失或遗忘,往往使组装工作无法进行,或者螺钉13螺合时施力过大,容易造成螺纹滑扣,导致螺钉13空转而无法螺合,必须更新螺钉才可再进行螺合,故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便于使用者维修、更换或扩充适配卡,不使用专业工具就能快速拆装计算机主机内的适配卡,即可节省维修人员的时间,又可避免资源浪费及降低成本的适配卡的卡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适配卡的卡合装置,主要包括板片、卡合件、连接件,其特征是:上述卡合件连结在板片之上,卡合件上设有第一按压板及至少一凹槽;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二按压板及与卡合件的凹槽相匹配的凸台,连接件的一侧设有弹性片,该弹性片抵压在板片上。
本实用新型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所述板片上设有若干卡合槽,该卡合槽与适配卡连接。
所述板片一侧形成一销轴,该销轴铰接于计算机壳体内壁的铰接座上,使板片沿其旋转中心转动。
所述卡合件呈L形,其上设有显示其功能文字的第一按压板。
所述卡合件上设有两凹槽及导引两凹槽卡扣于连接件的两凸台上的导引板。
所述卡合件与板片一体成型,或锡焊、硬焊、超音波焊、电阻焊焊接于板片之上。
所述连接件上设有显示其功能文字的第二按压板。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由上述分析可知,采用本适配卡的卡合装置,不用任何专业工具,只要分别按压第一按压板或第二按压板,即可快速装拆计算机的适配卡,即省事省时,又可避免资源浪费、且可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已知适配卡固定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卡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4,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一种用于计算机主机适配卡装拆的卡合装置,主要包括:板片20、卡合件30及连接件40。
板片20上设有若干卡合槽22,卡合槽22可卡接于适配卡,板片20一侧形成一销轴21,该销轴21可铰接于计算机壳体50内的铰接座51上,并可沿其旋转中心转动。
卡合件30呈L形,该卡合件30可与板片20一体成型,也可由锡焊、硬焊、超音波焊或电阻焊等方式焊接于板片20上,卡合件30上设有第一按压板31,该第一按压板31上设有显示其功能的指示文字(PUSH)311;卡合件30上设两凹槽32及一导引板33。
连接件40上设有对应凹槽32的两配合凸台41,导引板33可导引卡合件30的凹槽32卡扣于连接件40的两凸台41上(参见图6),连接件40固结在计算机壳体内壁上,其上设有第二按压板42(如图4所示),第二按压板42上设有显示其功能的指示文字(PRESS)421,连接件40一侧设有一弹性片43,弹性片43抵压在板片20上(如图5、6所示),弹性片43也可使卡合件30向一侧弹开。
计算机壳体50内壁上固结有若干插接槽52(如图2所示),这些插接槽52可插接适配卡,若无需使用或仅需使用少量适配卡时,未插设适配卡的插接槽52可以盖板53遮盖住插接槽52(如图3所示),这样可避免灰尘等落入插接槽52内,以影响计算机壳体50内的软、硬件的正常运行,盖板53还可阻止电磁波的外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松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94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