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背投显示设备无效
申请号: | 01228947.7 | 申请日: | 2001-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4929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22 |
发明(设计)人: | 寇纪淞 | 申请(专利权)人: | 寇纪淞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G02C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新技***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光源 显示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属于背投显示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背投显示设备。
目前背投显示设备中,如图1所示,有液晶显示LCOS控制电路,液晶显示控制电路分别连接红色液晶显示板R-LCOS、绿色液晶显示板G-LCOS和蓝色液晶显示板B-LCOS,红色液晶显示板、绿色液晶显示板和蓝色液晶显示板分别设置在具有半反射膜的复杂的透射和反射棱镜组的下、后、上方,复杂的透射和反射棱镜组的前方是投射透镜,因为背投显示设备需要光源强度较大,因此一般利用的光源主要为UHP光源,及传统的短弧超高压汞灯,红色液晶显示板、绿色液晶显示板和蓝色液晶显示板需要面光源,而这些光源不是面光源,还需要对这些光源配合反光罩透镜,并且还要复杂的分光镜将白光分光为红、绿、蓝三种光,在与红色液晶显示板、绿色液晶显示板和蓝色液晶显示板配合,由于受制作工艺及成本限制,目前该光源的使用寿命也较短,且生产工艺极为复杂,已不适合在大规模产业化产品中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背投显示设备,克服现有技术的背投显示设备中光源的使用寿命较短,生产工艺复杂的缺点和不足。达到用寿命高、光强度高、光均匀度、色温变化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背投显示设备,有液晶显示控制电路,液晶显示控制电路分别连接红色液晶显示板、绿色液晶显示板和蓝色液晶显示板,红色液晶显示板设置在具有半反射膜的棱镜的下方、绿色液晶显示板设置在具有半反射膜的棱镜的后方,蓝色液晶显示板设置在具有半反射膜的棱镜的上方,具有半反射膜的棱镜的前方是投射透镜,其特征为:红色液晶显示板的后侧是单色红光发光二极管矩阵板、蓝色液晶显示板的后侧是单色蓝光发光二极管矩阵板、绿色液晶显示板的后侧是单色绿光发光二极管矩阵板。发光二极管矩阵板是在电路板上以矩阵形式排列的发光二极管矩阵,全部发光二极管各串联连接一电阻,在将串联有电阻的全部发光二极管并联在电源上。
具有半反射膜的棱镜是直角等边三棱镜,在斜边面上有半反射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简化系统复杂程度,直接用单色光源入射LCOS,避免了系统内复杂的分光系统,降低总体成本造价:单色LED的寿命远高于UHP光源,其使用寿命可达到10万小时,更适合于背投显示设备;利用单色LED做光源,可替代原有在部分背投显示设备中的机械部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及稳定性;以三片式LCOS背投显示设备为例,利用发光二极管(LED)为光源取代传统光源,将可极大的降低各种背投显示设备的生产工艺难度、成本造价及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因此可广泛的应用于单片式、三片式的FLCD、LCOS等各项背投显示设备技术中。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实施例:
图1是UHP为光源的背投显示设备结构图
图2是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背投显示设备结构图
图3是发光二极管(LED)光源矩阵板结构正视图
图4是发光二极管(LED)光源矩阵板结构后视图
图是发光二极管(LED)光源矩阵板电路图
图2所示的一种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背投显示设备,有现有的液晶显示LCOS控制电路1,液晶显示控制电路分别连接现有的红色液晶显示板R-LCOS 2、绿色液晶显示板G-LCOS 3和蓝色液晶显示板B-LCOS 4,红色液晶显示板设置在具有半反射膜的棱镜5的下方、绿色液晶显示板设置在具有半反射膜的棱镜5、6的后方,蓝色液晶显示板设置在具有半反射膜的棱镜6的上方,具有半反射膜的棱镜的前方是投射透镜7,红色液晶显示板的后侧是单色红光发光二极管矩阵板R-LED 8、蓝色液晶显示板的后侧是单色蓝光发光二极管矩阵板B-LED 9、绿色液晶显示板的后侧是单色绿光发光二极管矩阵板G-LED 10。
图3、4、5所示是发光二极管矩阵板的结构和电路图。它是在电路板上以矩阵形式排列的发光二极管矩阵LED1一LED100,全部发光二极管各串联连接一电阻R1-R100,在将串联有电阻的全部发光二极管并联在电源VCC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寇纪淞,未经寇纪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89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