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良型电池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01227465.8 | 申请日: | 2001-06-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4894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01 |
| 发明(设计)人: | 刘钦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渊洲 |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逄京喜 |
| 地址: | 台湾省新竹县***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改良 电池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改良型电池结构,尤其指一种利用耐硷橡胶采紧压方式使一导电镍片构成电池内正极的连接线路,作为电流收集器,同时使电池可耐大电流放电,缩短制造流程,降低成本的改良型电池结构。
目前一般电池的构造,如图1所示,其主要是在一圆筒状的钢壳IO内,设有由正极极片11、隔离膜12及负极极片13(图中是以示意方式呈现)缠绕而形成的蜗旋状结构体(图式是以剖面表示),并灌注适当的电解液,在电极接通时使之发生电化学反应而产生一驱动电能。电池的正极端A是由下端盖14、上端盖15及橡胶17所构成,该下端盖14与上端盖15之间是采焊接方式使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为了使正极极片11与下端盖14相接触,另焊接一镍片18于两者间,以便能顺利导电,该正极端A并固定于钢壳IO顶端处。电池的负极端B则采用负极极片13和钢壳10相接触的方式,亦即整个钢壳IO皆为一负极端,但为了避免发生短路,另设有一垫圈19于正极端A外围。传统电池的制造流程则为:
a.于正极极片11顶端轮焊镍片111于其上;
b.加工后的正极极片11再与隔离膜12、负极极片13一起缠绕成蜗旋状;
c.置入钢壳IO内;
d.于钢壳IO顶端滚槽,如图1中的糟101;
e.将担任电流收集器的镍片18与正极极片11顶端轮焊的镍片111焊在一起;
f.加入电解液;
g.将镍片18的插耳181与正极端A的下端盖14焊焊在一起;
h.封口,使正极端A固定于钢壳10顶端。
由以上的结构与制造流程可知,传统电池结构具有下列几项缺点:
1.焊接点多:传统电池为了增加导电面积,会将正极极片11轮焊上镍片111,再将镍片18与镍片111焊在一起,由于正极极片11为一长条状,而且附有正极粉末,导至焊接面积过大,而且不易焊接。
2.制程繁琐,工时长:需多道的加工作业、制造工时长,而加工作业中需多组焊接设备,不仅所需的技术人员层次要高,设备投资也较高,如此一来使所需的生产成本较高。
3.接触面积小,因焊接点的截面积小,所产生的电阻大,当电池应用于大电流放电时,焊点缺陷将造成能量损失及温度升高现象,缩短电池的寿命,又因为能损失与放电电流的平方值成正比,此种现象会因放电流愈大而更加显著,因为能量损失和放电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良型电池结构,主要是将附有镍片的耐硷橡胶应用于电池内的正极端的压合,作为电流收集器,并利用耐硷橡胶的弹性压缩,将导电镍片紧密地和电池内的正极极片与正极端接触,免除传统结构采大量焊接的方式,如此一来使接触面积变大,减低电阻,同时使电池可耐大电流放电。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降低成本的改良型电池结构,主要在生产过程中,能使制程简单化且缩短,同时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在生产成本及设备投资成本都降低的情况下,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获利更高,极具实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改良型电池结构,主要是在管体内设有由正极极片、隔离膜及负极极片缠绕而成的涡旋状结构体,开口处结合一正极端,其特征在于:该管体内于正极端与正极极片之间设有一橡胶,并紧压一导电镍片分别与正极端与正极板相接触。
其中该橡胶为设有贯穿的孔,该导电镍片经此分别于正极端与正极板相接触。
其中该导电片与正极端相接触的一端可为焊接方式结合,与正极极片之间为紧压方式。
其中该橡胶为耐硷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免除传统结构采用大量焊接的方式,使电池可耐大电流放电,同时能使制程简单化,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
图1为传统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耐碱橡胶及导电镍片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导电镍片的立体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导电镍片与耐硷橡胶组合后的立体图;
图4为将20颗运用本实用新型方式完成的电池串联在一起,以四种不同放电电流的放电测试图;
图5为将20颗运用本实用新型方式完成的电池串联在一起,以-IO℃充电,然后于-5℃温度下以27A放电的测试图。
图中,
10 钢壳
101 槽
11 正极极片
111 镍片
12 隔离膜
13 负极极片
14 下端盖
15 上端盖
17 橡胶
18 镍片
181 插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渊洲,未经杨渊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74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侧挂的手提把装置
- 下一篇:闭环式微电脑除尘回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