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接收发射模组无效
| 申请号: | 01227094.6 | 申请日: | 2001-06-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4858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4-10 |
| 发明(设计)人: | 简惠爵 | 申请(专利权)人: | 简惠爵 |
| 主分类号: | H04B10/12 | 分类号: | H04B10/12;H04B10/04;H04B10/06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念冬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接收 发射 模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生产封装成本低、安装容易、高耦合效率及高可靠度的光接收发射模组。
在目前光纤通讯系统中,一般使激光二极管作为光源元件,该激光二极管经封装架构后而成为激光二极管元件,请参阅图1所示,该激光二极管元件是设置在金属基座2的内部,并利用固定胶3加以固定。并采用一中空套筒4是与前述的基座2结合固定,一中空陶瓷管5同轴配置在套筒4内部,一圆筒状的陶瓷头套6是同轴配置在该中空陶瓷管5内部。头套6的末端研磨成一斜状平面7,以避免反射光直接反射到激光二极管,致使激光二极管受到杂讯的干扰。另,头套6内是同轴配置有一光纤8,而使激光二极管元件1所发出的光恰好聚集耦合至光纤8的光芯中。然而,前述套筒4可与光纤接头结合,而经由光纤8光芯中的平行光束引导至光纤接头的光纤光芯中。
完成上述封装架构即形成一光发射模组1,若将上述的激光二极管元件置换成检测元件即形成一光接收模组。但是,这种光接收发射模组为了要提高耦合效率,结果会造成欲将激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耦合至光纤中时,其需经过一段相当长的距离,激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才会聚焦到光纤的光芯,也就是说,上述的头套4会造成激光二极管与光纤间的耦合接头体积过大及光能量的损失,其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再者,激光二极管的发光位置与光纤端面间的距离过长,也会造成系统对准的困难。另,头套4是用陶瓷材料制成,所以成本较高。
有鉴于此,为了改进习用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接收发射模组,使该光接收发射元件具有对焦调整的功能,使其具有生产封装成本低、安装容易、高耦合效率及高可靠度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光接收发射模组,包括一套筒、一基座,该套筒供光纤接头插入结合,该基座内部形成一容纳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孔内同轴配置一套环,套环内具有一贯穿孔,供光接收发射元件置入结合,套环上设有一环形突缘,以使光接收发射元件调整并固定在最佳角向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光接收发射模组,其中容纳孔上装设有一弹簧元件,以使光接收发射元件可作偏斜角度及上下左右前后位置的调整,而使激光二极管产生的光束能更精确聚焦至光纤的光芯上。
本实用新型可使该光接收发射元件具有对焦调整的功能,并具有生产封装成本低、安装容易、高耦合效率及高可靠度等优点。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习用光接收发射模组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光接收发射元件对焦调整后的剖面图。
图4、4A分别是本实用新型调整套环的剖面图与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封装在外壳内的立体示意图。
请参阅图2至图4A所示,本实用新型光接收发射模组10包括一套筒20、一基座30及一调整套环40。该套筒20内部同轴配置有一中空陶瓷管21,以供光纤接头插入结合。
基座30内部形成一容纳孔31,容纳孔31同轴配置有一套环40。套环40内具有一贯穿孔41可供光接收发射元件32(如激光二极管、检测元件)的外壳33置入结合。
套环40上设有一环形突缘42其可与容纳孔31表面接触,并可利用专用胎具将光接收发射元件32的底座34夹置固定,以对光接收发射元件32作对焦角向调整,而达到最小的传输损失(Insertion Loss)及电器回损(Return Loss)。最后再利用激光焊接而使套筒20、基座30、及套环40结合成一体,并使光接收发射元件32固定在最佳角向位置,如图3所示。
容纳孔31上装设有一弹簧元件43,以使光接收发射元件32可作偏斜角度及上下左右前后位置的调整,而使激光二极管产生的光束能精确聚焦至光纤的光芯上。再者,弹簧元件43可使套筒20与基座30间保持紧密贴合,而且不必在激光焊接机上的浮动平台即可作调整动作。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光接收发射模组10可封装在塑胶本体50内,以供光纤接头连接使用。
总之,本实用新型成本低,可减小光纤耦合接头的体积,及提高光源与光纤之间的耦合效率以及光纤与光检测元件之间的耦合效率,以提高系统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简惠爵,未经简惠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70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能够直接标记屏幕信息的电子教鞭
- 下一篇:多功能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