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逆止式排水管无效
| 申请号: | 01225443.6 | 申请日: | 2001-06-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4927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22 |
| 发明(设计)人: | 付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付明军 |
| 主分类号: | F16K15/04 | 分类号: | F16K15/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5002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逆止式 排水管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自动逆止式排水管。
一般的大、中输水渠道,由于地形、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渠外的地下水位沿渠道轴线变化不定,在某些挖方渠段,由于地下水位较高,超过渠内水位或者渠底,在正常运用中或者渠内水位骤降情况下,渠道的混凝土衬砌面板将受到地下水浮力的顶托而破坏。如果设置普通的排水管,可以达到渠外地下水位与渠内水位同步,有效保证渠道衬砌板安全的目的,但是,渠外地下水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非保持一种稳定态,在渠内水位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降低等情况下,均会造成渠内水向地下水的补充,引起渠道水流的渗漏损失。使宝贵的水资源流失。因此,必须设法降低渠外地下水位,并要保证当地下水位高于渠内水位时,水从渠外流向渠内,当地下水位低于渠内水位时,渠内水不外渗损失。目前水利工程普遍采用逆止式集水箱和配套的出水管等设施降低渠道外的地下水位,逆止式集水箱中设置有集水室和逆止阀,集水室与集水设备结合,通过出水管将地下水排泄到渠道内。逆止阀在渠道内外水压力差作用下。实现水流单方向从渠外流入渠内。由于集水室体型大,构造较为复杂,配套设施多,所以施工开挖和回填土方工程量大,土建工程投资大。最重要的是这种逆止阀动作开启的临界水压差较大,需要较大的水压差才能使逆止阀启动。在地下水位控制比较严格的渠道工程中,不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而且出水管长,产生淤堵后,维修不便。如果采用这种排水装置,就必须加厚渠道衬砌板,依靠衬砌板的重量克服地下水的浮力顶托来满足工程设计要求。这种做法很不经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安装维修方便且可保证当地下水位高于渠内水位时,水从渠外流入渠内,当地下水位低于渠内水位时,渠内水不外渗及渠道衬砌板免受损坏的自动逆止式排水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动逆止式排水管,它包括阀体、位于阀体内的浮球及与阀体相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浮球通过连接绳连接于阀体内腔壁上,浮球在阀体内的移动范围为:向进水管方向移动至进水管管口堵死,向出水管方向移动至与出水管管口有间隙,阀体内腔与进水管管口和出水管管口的联结面为光滑旋转曲面。
所述阀体内腔为球型,出水管上配装有滤网。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普通排水管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阀体。阀体内腔与进水管管口和出水管管口的联结面为光滑旋转曲面。阀体内的浮球通过连接绳连接于阀体内腔壁上,浮球在阀体内的运动范围为:向进水管方向移动至进水管管口堵死,向出水管方向移动至与出水管管口有间隙,使水流只能从进水管单向流入出水管,从而保证了当渠道外地下水位较高时,渠外水可流入渠内,当渠道内水位较高时,渠内水不外渗。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维修方便,开挖土方及回填土方工程量小,经济实用,同时逆止阀动作开启临界水头差小,可有效保证渠道衬砌板免受渠外地下水的浮托力破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由图1所示,一种自动逆止式排水管,它包括阀体1及与阀体1相连通的进水管4和出水管5,阀体1内腔为球型,阀体1内腔与进水管管口和出水管管口的联结面为光滑旋转曲面,阀体1内的浮球2通过联结绳3连接于阀体1的内壁上,浮球2在阀体1内的移动范围为:向进水管4方向移动至将进水管4管口堵死,向出水管5方向移动至与出水管管口有间隙。使用时,将进水管4联结于渠外集水暗管上,出水管5与渠道相连通,当渠外地下水位较高时,渠外集水暗管内集取的地下水可通过进水管4推开浮球2进入阀体1,从阀体1与出水管管口之间的间隙经过出水管5流入渠道内,直至渠内水位与渠外水位相平;当渠道内水位较高时,渠道内的水经过出水管5流入阀体1,而后推动浮球2将进水管管口堵死,从而防止了渠内水的外渗。为了防止渠道内的泥沙随水流入阀体1内,在出水管5上配装有过滤网6,过滤网6可定期拆下清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付明军,未经付明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54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