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密封真空自动补偿器无效
| 申请号: | 01224854.1 | 申请日: | 2001-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486609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4-17 |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亮;王学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明亮 |
| 主分类号: | E03B7/07 | 分类号: | E03B7/07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11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 真空 自动 补偿 | ||
一种具有双密封结构的真空自动补偿装置,属于供水设备制造领域。
为了提高供水质量,避免供水过程中的二次供水污染,无负压(无吸程)供水设备诞生了,该设备的最大特点是在水泵的进水口形成不了负压(真空),可以直接串联在市政自来水供水管网上使用。真空补偿器就是用于破坏水泵进水口产生负压的一种装置,其性能对无负压(无吸程)供水设备至关重要,目前,此类真空自动补偿器普遍采用平垫密封结构,低水压(≤0.05Mpa)下密封力不够大,不可避免的存在低压漏水的缺点;本申请人设计了一种采用O形密封圈的密封结构,因O形密封圈在密封时受到一定的预压缩,虽然克服了低压漏水这一缺点,但是难免仍存在着以下不足,因O形密封圈在密封时有一定的预压缩,加之长时间在水中受水垢影响,又造成了需要较大的密封推动力,在打开时也需要较大的力,致使真空自动补偿器的补气灵敏度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以上两种密封结构形式均存在着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性能可靠的真空自动补偿器,该真空补偿器既能克服低压漏水又具有较高补气灵敏度,且能提供报警信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采用双密封结构形式,用平垫密封结构作为第一级密封;用O形密封圈密封结构作为第二级密封,然后将此两级密封串联安装在一起使用,并且安装有电气开关和导线,用来提供报警信号。作为第一级密封的平垫密封结构虽然存在着低压漏水的缺点,但具有开关时磨擦力小,具有开关灵敏的优点;作为第二级密封的O形密封圈密封结构虽然具有能克服低压漏水的优点,但是开关时磨擦力大,又不如平垫密封灵敏,因此将二音按先后串在一起使用就能扬长避短,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这样既能克服低压漏水,又具有着较高的补气灵敏度,而且还能输出报警信号,大大提高了真空自动补偿器的可靠性,从而实现了发明的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
说明书附图是双密封真空自动补偿器的剖面图。附图中本双密封真空自动补偿器由以下主要部分组成:二级活塞(1)、活塞套(2)、O形密封圈(3)、杠杆(4)、销轴(5)、销铀(6)、浮球(7)、一级活塞(8)、罩体(9)、一级浮球(10)、密封平垫(11)、联接板(12)、胶垫(13)、筒体(14)、中间盖(15)、导线(16)、上盖(17)、开关(18)、螺母(19)、压杆(20)。压杆(20)跟二级活塞(1)用螺栓联接,O形密封圈装在二级活塞(1)上,二级活塞(1)通过销轴(6)与杠杆(4)联接,活塞套(2)通过销轴(5)与杠杆(4)联接,浮球(7)与杠杆(4)焊接在一起,一级浮球(10)装在罩体(9)中,且有一定间隙,能自由浮动,一级活塞(8)装在罩体(9)中,且能沿联接板(12)中孔和罩体(9)内腔上下移动,该真空自动补偿器包含有A、B、C三个腔,腔B通过孔(28)与大气相通,腔(C)经孔(25)与水相通。
下面对该真空自动补偿器在各种工作状况下如何进行工作进行描述。
水位上升时,水经罩体(9)上的孔(25)进入C腔,上升至一定位置,水对浮球的浮力会推动浮球(7)与一级活塞(8)上升,活塞(8)上有密封平垫(11),当密封平垫(11)与联接板(12)上的密封面(26)接触时就形成了密封面(即第一级密封),水压较高(约>0.05Mpa)时,此级密封性能良好,使C腔与A腔完全隔开,水不能进入到A腔,这时第二级密封处于打开(不工作)状态;水压较低(约≤0.05Mpa)时,第一级密封如出现低压渗漏,水就会慢慢渗入A腔,水在A腔中达到一定水位,水对浮球(7)的浮力会推动杠杆(4)向上运动,通过销轴(5)、销轴(6)会使二级活塞(1)上升,当装在二级活塞(1)上的O形密封圈(3)与活塞套(2)上的密封面(21)接触时就形成了第二级密封面,此时虽然水压较低,但O形密封圈(3)受到密封面(21)的压缩量较大,该压缩量与水压无关,这样在低水压下照样密封很好,使真空自动补偿器克服了低压漏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明亮,未经张明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48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