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感器结构的改良无效
申请号: | 01223120.7 | 申请日: | 200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4881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4-24 |
发明(设计)人: | 曾德禄;萧金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德禄;萧金发 |
主分类号: | H01F17/00 | 分类号: | H01F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明霞 |
地址: | 台湾台北市100***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感器 结构 改良 | ||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感器结构的改良,尤指一种适用于大电流、体积小、及温升低等场合的电感器,主要是由一可供绕线单元固设的中轴单元,且于固设绕线单元后,恰可固定于外壳单元的中空槽孔内,以构成一密闭式的电感器结构;其中:
该外壳单元,是由纯铁粉、合金粉、纯铁粉及合金粉的混合粉等磁性粉末为主要的制成材质,且经由加压成型,而为一体成型的外壳体,并具有一中空槽孔;
该绕线单元,是由金属绝缘导体所绕设而成,且中央部份形成一容置空间;
该中轴单元,是由纯铁粉、合金粉、纯铁粉及合金粉的混合粉等磁性材料,经由加压而成型,为一具有磁性功能的磁蕊线轴;
且中轴单元与外壳单元间的接缝处,是位于外壳单元的中空槽孔内,且位居于整体电感器的中央核心位置,因此结构型态上,该接缝处不仅可与其它周边设置的电子组件保持有较远的间隔距离,且受到外壳单元的遮蔽,故,外泄的磁力线,亦要穿过具有磁性功能的外壳单元,始能对周边组件形成干扰;是以,此种干扰程度在本实用新型中,将微乎其微;
同时,由于接缝面积已较常用者缩减,则因接缝处所造成的磁阻,亦将为之减少;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整体透磁率将得以显著增加;而在相同的电感值下,透磁率高的磁蕊所需的绕线圈数较少于透磁率低,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绕线单元所需的绕线圈数及绕线空间因而减少,俾便于相同的电感值下,使电感器的总体积更为小形化的可能性在本实用新型中付诸实施,实为电感器技术上的一项突破;
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所需的绕线圈数较少,因此,绕线单元的总电阻值较低,所耗损的能源亦为之减少,故能有效改善电感器的温升问题;尤其,当实施于携带式的电子装置时,较低的总电阻值可节省蓄电池的能源,使蓄电池的续航力得以延长。
有关常用电感器的结构特征及特性,兹予以胪列说明如下:
一般常用的电感器结构,其外壳大抵为两片式构造,组装后接缝处必定外露,如图6所示,常用电感器是由一上壳体1及下壳体2包覆绕线体3所组成,并设有两接点端4,5,由于上壳体1及下壳体2在组装后,接缝处1a不仅外露且位居于整体电感器的最外侧位置,因此结构型态上,该接缝处1a最接近其它周边设置的电子组件,故,外泄的磁力线将直接对周边组件形成干扰,且此种干扰程度较大,在实用上并不尽理想;
另一常用的电感器结构,如图7所示,是由一上壳体1’及下壳体2’所组成,并设有两接点端4’,5’,虽绕线部份设有包覆体3’,惟,上壳体1’及下壳体2’间的接缝处1a’亦为外露,且仍然位居于整体电感器的最外侧位置,因此结构型态上,该接缝处1a’亦最接近其它周边设置的电子组件,故,外泄的磁力线亦将直接对周边组件形成干扰,而未尽理想;
再者,如图6、图7所示的常用电感器结构,由于接缝处1a,1a’的接缝面积较大,所造成的磁阻亦较大,因此,整体的透磁率较低,则在相同的电感值下,所需的绕线圈数较多,且所需的绕线空间较大,故,绕线的总电阻值较高,耗损的能源及温升较大;且当实施于携带式的电子装置时,将减损蓄电池的续航力;
此外,如图6、图7所示的常用电感器结构,因外壳为两片式构造,上壳体1,1’及下壳体2,2’皆需各别生产制造,不仅工料成本较高,且亦需额外的治具费用及装配程序,产能上恐不易提升,此为常用者另一项亟待改进的常用缺点。
因此,本实用新型因有鉴于常用产品上揭的诸多实用缺点,积极构思及实际试验,遂发展出能增加整体的透磁率,且在相同的电感值下,使电感器更加小形化,以减少能源的耗损,进而有效改善温升问题的本实用新型电感器结构的改良。
所以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电感器结构的改良;包括:一外壳单元、一中轴单元、及一绕线单元等;其中,该外壳单元,是为一具有中空槽孔且为一体成型的外壳体;该中轴单元,是为一可供绕线单元固设的固定轴体,且恰可固定于外壳单元的中空槽孔内,以构成一密闭式的电感器结构;且中轴单元与外壳单元间的接缝处,是位于外壳单元的中空槽孔内,并位居于电感器的中央核心位置,以降低磁力线外泄对周边组件的干扰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电感器结构的改良;该中轴单元与外壳单元间的接缝处,所形成的接缝面积较小,则接缝所造成的磁阻亦为之减少,故,整体的透磁率得以增加;是以,在相同的电感值下,该绕线单元所需的绕线圈数及绕线空间因而减少,使电感器的总体积更为小形化;易言之,即在相同的体积下,本实用新型可远较常用者,具有更高的电感值,而适用于大电流、高功率、及高μ值等场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德禄;萧金发,未经曾德禄;萧金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31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