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树根状基础构造无效
申请号: | 01222834.6 | 申请日: | 200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4790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2-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志鹏 |
主分类号: | E02D27/16 | 分类号: | E02D27/16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培坤,陈红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树根 基础 构造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树根状基础构造,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轻量型建筑的基础构造新形式,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加速建筑施工进度,减少地震能量对建筑的直接冲击。
本实用新型起源于921大地震发生后,一件件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不幸事件所引起的省思,公知构造(砖造、RC、SC、SRC等)虽然已经普遍为一般工种所使用,但是其品质控制不易、材料及构造系统本身无法改变的问题、及社会环境因素等,让本实用新型设计人对建筑构造理论、复合材料的特性、自然危害因素的考量及现场施工文化等,重新思考新的构造系统方式组成,不仅对大幅降低工程的成本、施工期短、工地安全提高,还对部分构造理论提出新的看法,针对耐震、防台各方面也大大强化其性能,结构体安全系数预期也将远远超过公知建筑构造,将工法简单化,使用的材料均为一般市场普遍使用的产品,经过设计人的重新组合,将每件材料的特性用在适当的部位,发挥它们应有的特性,现场施工文化也经过设计人重新整理配套,让工人有尊严,工期容易掌握不受天候影响,工程品质得以提高,以上种种因素组合而成,才是本实用新型设计人所要解决的问题。
公知建筑物的构造方式,基础为承担上部构造的重量,避免不均匀沉陷,及梁柱结构崩垮,需在柱下方放置基础,一般区分为板基、桩基、墩基(技56、57),而用于建筑构造物一般则为单柱、双柱、连续、筏、圆基础的版基方式(技79-85)。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分别为公知的独立基础10a、连续基础20a及筏式基础30a。
但,上述公知的基础构造,具有如下诸多缺点:
1、地表需开挖,受地下水位影响的问题;
2、费工、费料、费时,成本过高;
3、施工期长,受环境地形地物影响大,下大雨施做困难;
4、施工危险性较高,有崩塌的疑虑;
5、地表开挖影响邻房基础及结构安全;
6、沉陷量不易控制,易造成不均匀沉陷;
7、基础表面受地震能量冲击大,产生内应力或部分构造受应力集中的问题,此能量传递至上部构造时,且会产生能量放大的情况。
由上可知,上述公知的基础构造,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具有不便与缺陷存在,而有待于加以改善。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人针对上述可改善的缺陷,特别潜心地研究并配合运用学理,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树根状基础构造,以树根状方式形成下部结构物,以减少地震能量的冲击;其不需开挖,仅需用轻型打桩机具即可施做,可以避免地下水位过高影响施工的问题;成本低,施工人员少;无开挖崩塌的情形,也无破坏邻房构造安全的疑虑;坡地可施做,受地形影响小;桩基础可预铸,且施工快速,可大幅减少成本及施工期,弯矩少应力集中小,大幅降低不均匀沉陷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树根状基础构造,包括一连结部及多数个摩擦桩所组成,该连结部位于上方,该摩擦桩下端呈尖锥状,其上端连接于连结部,形成如同树根状的结构物。
本实用新型树根状基础构造,具有如下诸多优点:不需开挖,仅需用轻型打桩机具(300p怪手以下)即可施做,可以避免地下水位过高影响施工的问题;成本低,施工人员少;无开挖崩塌的情形,也无破坏邻房构造安全的疑虑;坡地可施做,受地形影响较小;桩基础可预铸,且施工快速,可大幅地减少成本及施工期;弯矩少应力集中小,大幅地降低不均匀沉陷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和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图1为公知独立基础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公知连续基础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公知筏式基础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树根状基础的平面示意图。
如图4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树根状基础构造,是以树根状方式形成下部结构物,包括一连结部10及多数个摩擦桩20,该连结部10位于上方,其由刚性材料所制成,可用以承载上部构造,该等摩擦桩20位于下方,该等摩擦桩20由刚性材料所制成,该等摩擦桩20下端21呈尖锥状,上端22则连接于连结部10,该等摩擦桩20呈垂直向延伸,形成如同树根状的结构物;借由上述的组成形成本实用新型的树根状基础构造,其可利用打桩机具将该等摩擦桩20打入设置于地面下,可用于轻量型建筑的基础构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志鹏,未经刘志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28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