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护翼式防护型安全套无效
| 申请号: | 01221873.1 | 申请日: | 2001-04-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4861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4-17 | 
| 发明(设计)人: | 韩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卫东 | 
| 主分类号: | A61F6/04 | 分类号: | A61F6/04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事务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金国 | 
| 地址: | 050011 河北省石家***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护翼式 防护 安全套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男用避孕安全套。
安全套(避孕套)由于其使用简便及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而成为人们日常性生活中的主要避孕工具之一。近年来随着性病、艾滋病的蔓延,安全套(避孕套)这种昔日的避孕工具,由于其特殊的隔绝体液接触的功能,而又被人们赋于了预防性病、艾滋病传播、感染的新的作用;但是,由于安全套(避孕套)在以往只是由于避孕这一单一作用,因而在最初设计时其设计结构使十分简单(即套式圆筒形结构,通过使用材料与人体皮肤之间的磨擦力固定在男性生殖器上,使男性精液无法进入女性体内,从而达到避孕的目的。),这导致了在使用过程中,虽然男性的精液被有效的隔绝在安全套(避孕套)内,无法进入女性体内,但是,女性体液(女性生殖器内的分泌液)很容易沿安全套(避孕套)外壁浸润到男性生殖器根部及其周围体表部分,并通过男性生殖器根部及其周围体表部分毛囊口或细微伤口,与男性体液直接接触。这虽然对避孕的效果影响不大,但是人体间体液的这种相互接触、交流是感染艾滋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女性生殖器表皮组织与男性生殖器根部及其周围体表部分的直接接触也大大增加了其它性病的传播、感染机率。另外,女性体液长时间的浸润也会使安全套与男性生殖器皮肤间的磨擦系数降低,使安全套(避孕套)由男性生殖器上逐渐松滑、脱落,不仅增大了男女双方感染性病(艾滋病)的机率,也无法达到预期的避孕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很好的防止体液接触性能及防脱落性能的男用避孕安全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在安全套套体的后端口处固定连接有一个扇形隔膜,隔膜的下端设置有一个凹形兜囊。本实用新型在扇形隔膜和后端口处设置有加强筋,扇形隔膜的上端和凹形兜囊之间设置有连接带。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将本实用新型作详细介绍: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沿安全套(避孕套)套体4的后端口5的边缘,作垂直于套体4的辐射状延伸,形成一个平面形隔膜1,此隔膜1与套体4同为一体;其覆盖范围以男性生殖器根部为中心,向上成扇形延伸至人体脐下,左右延伸至与人体裆部同宽,向下延伸至男性阳囊部底部。将男性生殖器根部及其周围体表部分整个覆盖,避免与女性生殖器直接接触,彻底隔绝女性生殖器内分泌的体液沾染至男性生殖器根部及其周围体表组织,同样在隔膜1的保护下男性生殖器根部及其周围体表部分的毛囊口和细微伤口所分泌的体液也无法沾染到女性生殖器上;而男女双方生殖器部位的皮肤在隔膜1的作用下也就自然无法直接接触。彻底断绝了男女双方在性生活中通过皮肤间、体液间的接触感染、传播性病、艾滋病毒的途径。另外,由于有隔膜1的作用,女性体液无法由安全套后端口浸入安全套内,从而保证了安全套与男性生殖器皮肤间磨擦系数不会降低,减小了安全套脱落的机率。
根据男性生殖器部位的特有的身体结构,将隔膜1下部沿男性生殖器阳囊部表面向阴囊后部盖包裹,形成一个可以容纳全部阴囊的凹形兜囊2,此凹形兜囊2也与套体4、隔膜1同体。使用时将阴囊用凹形兜囊2兜住,在凹形兜囊2的保护下,既避免有体液(主要是女性)沾染至阴囊上又避免了阴囊接触女性生殖器周围皮肤组织。另外,当凹形兜囊2兜住男性阴囊时,也使隔膜1套体4向使用者身体有一个拉紧力,避免了使用时隔膜1的松懈,本实用新型在隔膜1的上端和凹形兜囊之间设有连接带6,增加了隔膜1与身体运动的同步性;对于套体4也起到了紧固作用,大大提高了安全套防脱落的安全系数。
由安全套后端口5的边缘,沿隔膜1向上及两侧至隔膜1的上边缘有一凸起形加强筋3,此加强筋3与隔膜1为同体,只比隔膜1的平面部分的厚度加厚,其作用是加强隔膜1沿隔膜面处的外张力,保证隔膜1在使用时不会疲软、松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卫东,未经韩卫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18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