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管无效
申请号: | 01221630.5 | 申请日: | 2001-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4720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1-16 |
发明(设计)人: | 于正淞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正淞 |
主分类号: | F16L9/14 | 分类号: | F16L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管。
目前,石油、化工、天然气、煤气、采矿、酿造、供排水等领域使用的管材仍然以钢管为主。钢管虽然具有较高的强度,但存在耐腐蚀性差、使用寿命短、重量大、施工不方便的缺点。为了克服钢管的上述缺点,有人研制全塑管材和普通玻璃钢管材,这些管材虽然具有耐腐蚀、抗老化的性能,但是机械强度却大大低于钢管,只能使用于工作压力小于1.5Mpa的管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械强度高、耐腐蚀、抗老化的复合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复合管,包括由塑料制成的内芯管1;它的特殊之处是:内芯管1的外表面上附着有一层由PVC制成的止动层2,止动层2的外表面上附着有由缠绕玻璃钢制成的结构层3。
内芯管1可以采用PVC(聚氯乙烯)、CPVC(氯化聚氯乙烯)、CPE(氯化聚乙烯)、EVA(乙烯和醋酸乙烯的共聚物)四元共混而成的高分子合金制造,它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耐高温性能(可以耐110℃高温)、高冲击性能和抗老化性能。由于内芯管1的线涨系数(6×10/℃)和结构层3的线涨系数(2×10/℃)相差很大,在温度变化时,因两者的伸缩不一致,容易相互脱离。止动层2的作用是使内芯管1和结构层3结合牢固,在温度变化时,防止内芯管1和结构层3相互脱离。结构层3由一定厚度的缠绕玻璃钢制成,它主要用于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机械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止动层2采用PVC条制成,它缠绕在内芯管1的外表面上,并焊接在内芯管1上;止动层2的外表面附着在结构层3的内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止动层2采用宽6mm、厚1.5mm的PVC条制成,它在内芯管1的外表面上缠绕的螺距为50-60mm。
为了使止动层2与内芯管1和结构层3结合得更加牢固,本实用新型的止动层2的边焊接在内芯管1上,内芯管1的外表面与止动层2的内表面之间具有含有KH550偶联剂的粘合胶层,止动层2的外表面与结构层3的内表面之间具有含有KH550偶联剂的粘合胶层。
粘合胶层使止动层2与内芯管1和结构层3之间结合得更加牢固。
在有些需要保温的情况下使用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结构层3的外表面上附着有保温层4。
保温层4用保温材料制造,例如聚胺脂发泡材料。
为了对保温层4起到保护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保温层4的外表面上附着有保护层5。
本实用新型具有与钢管相当的机械强度,耐腐蚀性能远远好于钢管,而且重量轻,安装施工方便。本实用新型可以在-30℃~100℃的温度范围内使用,具有良好的抗老化性能,寿命可长达30年。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成本低,可以承受32Mpa的工作压力。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内芯管1与止动层2的联接关系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复合管,它包括内芯管1、止动层2、结构层3、保温层4和保护层5,止动层2的内表面附着在内芯管1的外表面上,止动层2的外表面附着在结构层3的内表面上,结构层3的外表面附着在保温层4的内表面上,保温层4的外表面附着在保护层5的内表面上。内芯管1采用PVC(聚氯乙烯)、CPVC(氯化聚氯乙烯)、CPE(氯化聚乙烯)、EVA(乙烯和醋酸乙烯的共聚物)四元共混而成的高分子合金制造,止动层2采用宽6mm、厚1.5mm的PVC条制成,结构层3采用缠绕玻璃钢(FRP)制造,保温层4采用聚胺脂发泡材料制成,保护层5采用聚乙烯制造。止动层2缠绕在内芯管1的外表面上,缠绕的螺距为50-60mm。内芯管1的外表面与止动层2的内表面之间具有含有KH550偶联剂的粘合胶层,粘合胶层将内芯管1与止动层2粘合在一起,止动层2的边焊接在内芯管1的外表面上。止动层2的外表面与结构层3的内表面之间具有含有KH550偶联剂的粘合胶层,粘合胶层将止动层2与结构层3粘合在一起。在结构层3的外表面与保护层5之间采用聚胺脂材料发泡制成保温层4,保温层4的厚度可以根据具体的保温要求确定。保护层5的厚度为2~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正淞,未经于正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16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