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盛砂筒井下捞砂器无效
申请号: | 01220363.7 | 申请日: | 200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4867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4-17 |
发明(设计)人: | 兰艾芳;吴凤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7/10 | 分类号: | E21B3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金杰 |
地址: | 10001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盛砂筒 井下 捞砂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油井捞砂作业的井下装置。
随着油井开采过程的延续,油层内的砂粒不可避免地会被油流携带至井筒,严重时往往在井底沉积并逐渐形成砂柱,堵塞油流通道,影响油井正常生产。针对油井出砂这一普遍而频繁发生的问题,现场在积极采取各种防砂工艺措施的同时,需要经常进行冲砂或捞砂作业。目前,现场在捞砂作业时使用的井下捞砂器只有一个盛砂筒,其容砂量小,抽汲效率较低,且容易发生砂卡故障,因而捞砂作业效率和工作进度受到限制,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特别是对于井筒砂柱较高的严重出砂井其适用性更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砂量大、抽汲效率高、可以大大提高捞砂作业效率和油井生产时效的双盛砂筒井下捞砂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此种井下捞砂器由上、下割缝筛管、上、下盛砂筒、上、下游动凡尔、压差凡尔、密封承托器、连通管、活塞、刮砂环、上、下底阀、单向刮砂皮碗和捣砂器组成,其结构、组装特征如下:上盛砂筒上部以螺纹上接有上割缝筛管,下部以螺纹依次接装有上游动凡尔、压差凡尔、连通管、活塞、下游动凡尔、刮砂环;密封承托器套装在连通管外,二者为活动连接,其下以螺纹依次接装有下割缝筛管、上底阀、下盛砂筒、下底阀和捣砂器,下盛砂筒底部外侧用压环压装有单向刮砂皮碗。使用时,将该捞砂器用钢丝绳或油管、抽油杆携带下入井内。当捞砂器下端的捣砂器遇到砂面后,继续下放活塞,连通管、盛砂筒等上部管柱的重量推动活塞继续下行,经下底阀、下盛砂筒、上底阀上行的液体通过下游动凡尔进入活塞上部并经连通管及上游动凡尔进入上盛砂筒,经上割缝筛管进入井筒。当活塞到底后开始上提,活塞以上管柱在地面动力作用下上行,泵筒以下管柱则在重力作用下紧贴砂面。此时,上、下游动凡尔关闭,上、下底阀打开,在活塞、下游动凡尔下方形成真空抽汲,井筒内部分液体在液柱压差作用下,流经单向刮砂皮碗和捣砂器,将井内沉砂泛起,液砂共同进入盛砂筒内。随着井筒内砂面的降低,捣砂器、盛砂筒等下部管柱在重力作用下继续下行,混砂液继续流经下底阀进入下盛砂筒,活塞上方环空内的液体流经下割缝筛管排出。当活塞上行至密封承托器位置时,被承托器上的限位接头挡住,完成一个往复循环。继续往复抽汲时,下盛砂筒内的混砂液经过上底阀、下游动凡尔、连通管、上游动凡尔进入上盛砂筒,砂粒被留在上盛砂筒内,大部分液体经上割缝筛管排出。当上盛砂筒里的砂柱达到一定高度时,上游动凡尔将最终关闭。此时,如果继续抽吸,压差凡尔在活塞上部管柱及上盛砂筒内砂粒重力共同作用下,通过液力打开,部分混砂液经压差凡尔进入井筒。此外,该捞砂器活塞下部安装的金属刮砂环,可以防止活塞下行时砂卡;下盛筒底部设置的单向刮砂皮碗可以将盛砂筒与油井套管壁之间的环空处滞留的砂粒刮下,防止砂卡,并可在抽汲时保证液体能够经过刮砂皮碗环空进入下底阀;密封承托器与下割缝筛管的配合使用则可避免上部泵筒内进入砂粒将活塞卡住,并保证活塞和泵筒不被刮伤。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工作可靠,抽汲效率高,利用它可以大大提高捞砂作业效率和油井生产时效,并可避免砂卡事故,宜于推广应用。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标号“16”为钢丝绳或油管、抽油杆,“17”为液面,“18”为套管,“19”为混砂液,“20”为井筒沉砂,“21”为人工井底,“22”为油层。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由上、下割缝筛管1、6、上、下盛砂筒2、12、上、下游动凡尔3、9、压差凡尔4、密封承托器5、连通管7、活塞8、刮砂环10、上、下底阀11、13、单向刮砂皮碗14和捣砂器15组成。其中,上、下盛砂筒2、12均为上、下端分别设有螺纹且底面中心设有兼作球座用圆孔的圆筒。上、下割缝筛管1、6乃是在周壁上均布众多纵向割缝且上、下端分别设有螺纹的圆管。活塞8为中空圆柱体。单向刮砂皮碗14材质为橡胶,中空,呈倒扣的碗状。捣砂器15为一上端带螺纹、下端呈锯齿状的短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03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