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集装箱用熔解炉无效
申请号: | 01211108.2 | 申请日: | 2001-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4765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2-13 |
发明(设计)人: | 浜本英己;俞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俞昕 |
主分类号: | B65D88/74 | 分类号: | B65D88/7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晓萍 |
地址: | 200237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装箱 熔解 | ||
本发明涉及加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专用集装箱中的热塑性材料的熔解和保温的熔解炉。
目前,对于热塑性材料、尤其是沥青的长距离供给,特别是从港口向内陆地区的运输,世界各地普遍地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桶装运输、油罐车运输和铁路槽车运输。由于经过长距离的运输,沥青等热塑性材料通常会凝固,因而在使用时,须要对其进行加热以使其熔解。
现有桶装沥青的脱桶和加热是一个复杂而又繁重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缺点:因采用人工开桶,作业繁重,在沥青熔解作用中,易造成沥青飞溅伤人的情况;加热沥青作业有污染,所耗时间和燃料也多,故成本高;使用开桶器,不仅投资大,而且由于加热方式是以重油加热导热油,在导热油使开桶器腔内温度上升而使沥青脱桶后,再使用其它加热方法使沥青熔化,因此热转换效率低,操纵工序多,布局复杂,且成本高。
油罐车运输的沥青,若其温度下降,则无法达到使用状态,故须要再加热,但这通常是无法实施的,因此常常发生沥青凝固而使油罐报废的情况。
铁路槽车在卸沥青时须要再加热,这通常采用槽内喷火管的方式,但由于受热面积小,因此加热效率低,耗时多,且成本高。
由此可见,针对现有的三种运输方式,如何安全、环保且高效地加热并熔解热塑性材料仍然是一个尚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安全、环保且高效地加热其中装有热塑性材料的专用集装箱,并熔解其中的热塑性材料的集装箱用熔解炉。该集装箱用熔解炉通过诸如行车、叉车、起重机等各种起吊装置与专用集装箱配合使用,起到加热、保温和熔解的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用熔解炉,其特点在于,该熔解炉由加热器和炉体所构成,炉体包括本体、加热孔和排烟装置;该炉体的一端设有加热孔,而其另一端包括两侧面三分之一区域内则设有排烟装置;加热器邻近炉体的一端设置,且与加热孔相对应;本体的中心部分内凹设有燃烧腔,该燃烧腔在加热时是封闭的;围绕本体外侧铺设有以建筑材料所构成的炉外壁,而本体顶部包括燃烧腔内部则铺设有以耐热材料所构成的炉内壁。
该集装箱用熔解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并联式和串联式的双体式结构来使用。
通过采用上述集装箱用熔解炉,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集装箱用熔解炉采用二次燃烧雾化技术,在与专用集装箱结合使用时,组成封闭的燃烧腔,因此受热面积大,燃烧效率高,安全又环保。
通过参阅下列附图对较佳实施例的说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在这些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集装箱用熔解炉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主剖视图;
图2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并联式集装箱用熔解炉的示意图;以及
图4是串联式集装箱用熔解炉的示意图。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集装箱用熔解炉1由加热器2和炉体3所构成。炉体3又包括本体4、加热孔5和排烟装置6。在该实施例中,炉体3大致呈长方形,其一端设有加热孔5,而其另一端包括两侧面三分之一区域(由图中的虚线框表示)内则设有排烟装置6。加热器2邻近炉体3的一端设置,且与加热孔5相对应。炉体的本体4的中心部分内凹设有一燃烧腔7,该腔可呈任意的几何形状(在图示实施例中,该腔呈六边形)。围绕本体外侧铺设有以水泥和砖或钢板等建筑材料所构成的炉外壁8,而该本体顶部、包括燃烧腔内部则铺设有以诸如耐火砖之类的耐热材料所构成的炉内壁9。加热器2可为二次燃烧式自动点火炉,并可以重油或柴油为燃料。
当通过各种起吊装置以绞架式、吊车式或叉车式等方式将内装有热塑性材料的专用集装箱(未图示)放置到该熔解炉的炉内壁上时,构成了封闭的燃烧腔7。加热器2点火,喷出的火焰经加热孔5喷入到燃烧腔7内,于是该封闭的燃烧腔可大面积地加热该专用集装箱。燃烧生成的烟气则经排烟装置6从炉体3中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集装箱用熔解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并联式和串联式的双体式结构来使用。
如图3所示,图中示出了并联式集装箱用熔解炉的示意图。其中,两个单体炉侧向结合在一起,加热器5与排烟装置6位于炉体同一端,但分属两个单体炉。在双炉结合壁离加热器5三分之二以后的区域(由图中的虚线框表示)中开设导热孔10。图中的箭头示出了烟气的流动方向,由此可见,该并联式熔解炉可充分加热专用集装箱,使其中的热塑性材料完全熔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俞昕,未经俞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111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滑板车轻力刹车构造
- 下一篇:采油(气)树及管道除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