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炉内烟气除尘净化燃烬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1209809.4 | 申请日: | 2001-0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463703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2-05 |
| 发明(设计)人: | 马成果;常顺义;任光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双锅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J15/00 | 分类号: | F23J15/00;F23J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5110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气 除尘 净化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炉内烟气除尘净化燃烬装置。
目前,一般锅炉部没有炉内烟气除尘净化燃烬装置,炉膛内的烟气直接进入对流区,这样进入对流区的烟气含尘多,对受热面管磨损严重,这样的烟气在到达尾部排烟时又增加外部除尘净化的难度,所以容易超出环保要求标准,同时烟尘中可燃物没有充分回收利用,浪费能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炉内烟气除尘净化燃烬装置,以解决已有锅炉炉膛内的烟气直接进入对流区,对受热面管磨损严重,增加外部除尘净化的难度,不容易达到环保标准,浪费能源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在后拱与对流区之间设置有炉内烟气除尘净化燃烬装置,它由一组靠近对流区入口端为有内凸沿的烟气进入对流区的圆通口、下部为有锥形烟尘收集漏斗的内壁为筒形烟尘分离回收室和一组分别与所述烟尘分离回收室烟尘收集漏斗出口相连通的喷射管组成,一端封口的连管侧壁与所述每个喷射管一端相通焊固,在后拱鼻端预先开有烟尘二次燃烧入口,所述每个喷射管另一端与后拱鼻端相应烟尘二次燃烧入口配合,所述烟尘分离回收室前壁分别有切向烟气入口同后拱前部预先开有一组炉膛烟气出口对应相通配合。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由于后拱与对流区之间设计有烟气除尘净化燃烬装置,烟气通过该装置中烟尘分离回收室时高速旋转,在离心力作用下,尘粒被分离收集,通过喷射管又回到炉膛进一步燃烧,其优点是对受热面管磨损小,在炉内完成一次除尘净化,环保效果好,烟尘中可燃物可充分回收利用,节约能源,锅炉热效率得到了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炉内烟气除尘净化燃烬装置在烟尘分离回收室为立置式结构时主视剖视图。
图2为一种炉内烟气除尘净化燃烬装置在烟尘分离回收室为立置式结构时左视图。
图3为一种炉内烟气除尘净化燃烬装置在烟尘分离回收室为立置式结构时俯视剖视图。
图4为一种炉内烟气除尘净化燃烬装置在烟尘分离回收室为卧置式结构时主视剖视图。
图5为一种炉内烟气除尘净化燃烬装置在烟尘分离回收室为卧置式结构时左视图。
图6为一种炉内烟气除尘净化燃烬装置在烟尘分离回收室为卧置式结构时俯视剖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由图1、图2、图3给出了一种炉内烟气除尘净化燃烬装置在烟尘分离回收室为立置式结构实施例,在后拱1与对流区2之间设置有炉内烟气除尘净化燃烬装置,它由一组上端为有内凸沿的烟气进入对流区的圆通口、下端为有锥形烟尘收集漏斗的内壁为圆筒形烟尘分离回收室3和一组分别与所述烟尘分离回收室3烟尘收集漏斗出口相连通的喷射管4组成。一端封口的连管5侧壁与所述每个喷射管4一端相通焊固,在后拱1鼻端预先开有烟尘二次燃烧入口,所述每个喷射管4另一端与后拱1鼻端相应烟尘二次燃烧入口配合,所述烟尘分离回收室3前壁分别有切向烟气入口6同后拱1前部预先开有一组炉膛烟气出口对应相通配合;由图4、图5、图6给出了一种炉内烟气除尘净化燃烬装置在烟尘分离回收室为卧置式结构实施例,一个烟尘分离回收室3内壁为筒形,在靠近对流区2入口端一侧端为有内凸沿的烟气进入对流区2的圆通口,烟尘分离回收室3漏斗在烟尘分离回收室3下部筒壁口下方。烟尘分离回收室3材质为耐火混凝土,喷射管4、连管5材质为钢管。使用时连管5开口端接风机,炉膛产生的烟气由烟尘分离回收室3前壁切向烟气入口6进入烟尘分离回收室3在分离回收室3中高速旋转,在离心力作用下尘粒被分离落到锥形烟尘收集漏斗中,之后在负压作用下被带入喷射管4又回到炉膛进一步燃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双锅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黑龙江双锅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098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