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体化汽车中央门锁无效
申请号: | 01205087.3 | 申请日: | 2001-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4632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2-05 |
发明(设计)人: | 吴远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远彪 |
主分类号: | B60J5/00 | 分类号: | B60J5/00;E05B6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成义生 |
地址: | 51802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汽车 中央 门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门锁,特别是涉及一种将锁体与闭锁器连为一体的一体化汽车中央门锁。
目前市场上的1027型五十铃客货车的门锁的锁体和闭锁器都是分体式的,它们在安装时通过一较长的拉杆相连,这种结构的门锁存在如下明显缺陷:一、不利于装配,特别是在组装闭锁器时,必须对车门另外加工孔位,造成装配困难;二、闭锁体同锁体之间的连接拉杆由于为细长体而使得其强度不够;三、按钮杆所需的推力较大;四、防误锁性能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克服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锁体和闭锁器具有一体化设计,使得安装更加方便快捷,且受力状况、防误锁性能及工作寿命均有所提高的一体化汽车中央门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化汽车中央门锁,它包括锁体1和闭锁器2,其特征在于,锁体1和闭锁器2通过连接板3及连接杆4连为一体,其中连接板3连接锁体的底板11和闭锁器的壳体21,连接杆4则活动连接锁体的释放板12和闭锁器的拉杆22。
所述连接板3是大致为人字形的平板,其两端分别通过螺钉与锁体的底板11和闭锁器的壳体21固定。
所述连接杆4是大致为反L形的曲形杆,其两个折边大致垂直,其一端活动地套接于锁体释放板12端部的连接孔121里,另一端活动地套接于闭锁器拉杆22端部的环孔里,并装有防止连接杆脱出的卡扣5。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由于锁体和闭锁器的结构实现了一体化,因而大大改善了锁的综合性能:1、装配更加方便快捷,效率更高;2、具有良好的防误锁性能;3、按钮杆的推拉力降低,其手动锁止、解止力≤10N,且工作顺畅,锁止、解止可靠;4、工作寿命延长,其工作寿命长于6万个周期。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前门锁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前门锁连接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前门锁锁止状态示意图。
图5是前门锁解止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7是后门锁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图8是后门锁连接杆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将原1027型五十铃客货车的前门锁及后门锁均改进为一体化结构,实施例1给出了前门锁的结构,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中央门锁包括锁体1和闭锁器2,其中锁体1采用原1027型五十铃客货车的锁体,闭锁体可选用合适的市售产品。本实用新型的要点在于将两者连成一体,所采用的技术措施是通过连接板3及连接杆4将锁体1和闭锁器2连为一体。所述连接板3结构如图2所示,它是大致为人字形的条状平板,由钢板制成,其一端与锁体的底板11铆接,另一端用螺钉与闭锁器的壳体21固定。所述连接杆4结构如图3所示,它是大致为反L形的曲形杆,其两个折边41、42大致垂直,其折边41一端活动地套接于锁体释放板12端部的连接孔121里,并装有防止连接杆脱出的卡扣5,该卡扣为塑料通用件,其两端的套状体分置于连接孔的两侧,使得连接杆不能从孔中脱出。另一折边42一端活动地套接于闭锁器拉杆22端部的环孔221里,该端的折边使其不会从孔中脱出、
图4、图5示出了该锁的锁止和解止位置,闭锁器2受中央控制器控制,当要锁住车门时,控制器向闭锁器发出信号,使闭锁器拉杆22向上运动,并推动连接杆4也向上运动,由于连接杆另一端与锁体释放板12相连,因此其向上运动时便将释放板推向如图4所示的锁止位置。当闭锁器拉杆向下运动时,便通过连接杆将释放板拉到如图5所示的解止位置。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锁体与闭锁器的一体化结构也适用于后车门,只是对连接板和连接杆的结构作相应的改变即可。实施例2给出了后门锁的结构,如图7所示,连接板3由两个相互垂直的板面构成,其中一块板面与锁体的底板11铆接,另一块板面用螺钉与闭锁器的壳体21固定。连接杆4结构如图8所示,它呈近似人字形,其一端设有L形的折弯,另一端设有近似U形的折弯,其中L形折弯套在锁体释放板的连接孔里,且该连接处装有塑料卡扣5。其U形折弯则套在闭锁体拉杆上的连接孔里,由于折弯弯向孔的径向,因而使其不能脱出。
其工作原理与前门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范围内,可进行适当变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远彪,未经吴远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050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止逆锡及增加抓持力的端子
- 下一篇:塑料复合饮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