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泡茶器之防滑隔热底座构造无效
申请号: | 01204208.0 | 申请日: | 2001-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464194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2-12 |
发明(设计)人: | 叶传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传章 |
主分类号: | A47G19/14 | 分类号: | A47G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顺荣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泡茶 防滑 隔热 底座 构造 | ||
本实用新型一种泡茶器之防滑隔热底座构造,是有关于一种供冲泡茶叶的泡茶器,更详而言之,是指一种不容易倾倒、打滑,使用上具有较佳安全性之泡茶器之防滑隔热底座构造,属于日常生活用品饮茶用具。
目前,很多人喜欢喝茶,传统的泡茶方式是用一陶土制成的茶壶,置入茶叶后冲入热开水并浸泡数分钟,再倒入小茶杯饮用,但这样的方式耗费时间,因此只适合有空闲的人,对于上班族或人多的场合并不适用,所以很多人直接将茶叶浸泡于饮用的杯子中,但是在倒出茶水时,茶叶与茶渣的滤除造成困扰,因此另一种形式的泡茶器也颇受使用者欢迎,该泡茶器在国外已使用多年,推广应用也相当普遍,引进国内使用后,因其便利性也有很多人采用,该泡茶器包含有一杯体及一顶盖,该顶盖中心可滑动地套设有一预定长度之拉杆,该拉杆顶端为一拉杆头,该拉杆底端枢接一搅拌用之滤网,利用该拉杆的带动,而可驱使该滤网沿该杯体1上下往复运动,该杯体顶缘设有一V型的倒出口以供顺利倒出茶水,而该杯体本身则套置于一利用条形铁片圈绕焊接成型的框架上,该金属框架的一侧边设有一把手,而由于该杯体是利用耐热玻璃制成,为避免放置时杯底不小心受到撞击,因此该框架的底侧形成脚架,然而上述构造存在有一相当大的缺点,该框架对杯体的保护性仍嫌不够,而该脚架与桌面的摩擦阻力太小,当使用于光滑的桌面时,容易因不小心的碰撞而滑动,若因而掉落地面则玻璃碎屑杯体内的热茶都将造成安全不上的潜在威胁,再者,有一些家庭所使用的餐桌是使用原木或其他木制材质,习用泡茶器金属材质的脚架容易刮伤桌面,其另一个缺点则在于,这种泡茶器都是盛装滚烫的开水,而该金属框架的传热效果佳,若无适当的隔热设计,将对操作使用上造成困扰。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泡茶器之防滑隔热底座构造,其底座设有一橡胶材质热圈可防止其本体于桌面打滑,具有较佳安全性。在底座的容纳槽内套置一塑胶材质的隔热套垫,使其具有隔热效果并且使玻璃杯体更稳固套设定位。
本实用新型一种泡茶器之防滑隔热底座构造,其包含一玻璃材质的杯体,该杯体外圆周上侧设有一上束环,底侧则套置于一金属材质制成之底座内,一把手则设于该上束环与底座之间,该杯体内则供设置一拉杆及一滤网,一顶盖系盖合该杯体开口位置,该拉杆顶端伸出该顶盖中央穿孔并设有一拉杆头,其特征在于:该底座设有一圆槽状开口朝上之容纳槽以供该杯体套置定位,该容纳槽底端则为一开口朝下之圆槽状脚座,于该脚座的底缘上套置有一橡胶材质之环形垫圈。
其中,该垫圈顶面环设有一垂直方向限位沟槽。
本实用新型一种泡茶器之防滑隔热底座构造,其包含一玻璃材质的杯体,该杯体外圆周上侧设有一上束环,底侧则套置于一金属材质制成之底座内,一把手则设于该上束环与底座之间,该杯体内则供设置一拉杆及一滤网,一顶盖系盖合该杯体开口位置,该拉杆顶端伸出该顶盖中央穿孔并设有一拉杆头,其特征在于:该底座设有一圆槽状开口朝上之容纳槽以供该杯体套置定位,该容纳槽底端则为一开口朝下之圆槽状脚座,该容纳槽内套设一圆筒状塑胶材质之隔热套垫。
其中,隔热套垫的底端设有预定数目的扣勾。
其中,隔热套垫的内圆周面沿轴向上设有预定数目的肋条。
本实用新型一种泡茶器之防滑隔热底座构造,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实用性佳,使用安全,防滑、隔热性能好。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所示3-3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之局部剖视图。
图中标号如下:
10杯体 11上束环 12底座
121容纳槽 122脚座 13把手
14拉杆 15滤网 16顶盖
17拉杆头 20垫圈 21限位沟槽
22内环圈 23外环圈 30隔热套垫
31扣勾 32肋条
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泡茶器之防滑隔热底座构造,请参图各图所示,其主要包含有:一杯体10、一垫圈20及一隔热套垫30;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传章,未经叶传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042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