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垃圾焚烧设备的进料及干燥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1201538.5 | 申请日: | 2001-0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4622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28 |
| 发明(设计)人: | 张衍国;郭亮;李清海;吴占松;王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3G5/00 | 分类号: | F23G5/00;F23G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邸更岩 |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垃圾 焚烧 设备 进料 干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设备中使用的给料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垃圾焚烧设备的给料及干燥装置。
在燃烧设备中,给料装置有多种类型,且是一种较为关键的辅助设备。例如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常用的给料装置有皮带给料机构、圆盘给料机构、星形给料机构、绞龙等等,这些给料装置一般适用于粉末或块状的定形物料的进给;而对于垃圾焚烧炉,一方面由于垃圾的成分、形态都很复杂,使用带转动部件的给料装置,容易被垃圾中的砖头、瓦块等卡死,不能正常给料,甚至会损坏设备,影响设备的连续运行。另一方面,为使垃圾能充分燃烧,垃圾进炉前,一般都需要烘干和加热,而现有技术中的给料装置都无法达到此种要求。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垃圾焚烧设备的给料及干燥装置,该装置不仅能实现对垃圾的连续进给,而且可对垃圾起到预热和干燥作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它主要由给料斗以及设置在给料斗下面的物料进给机构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进给机构是由滑块推进机构和与之相连接的移动干燥床两部分组成,其导轨和移动干燥床表面均与水平方向成一倾斜角,并在移动干燥床上布置多个干燥介质出口,其下面设有风室。这样,垃圾在滑块推进机构的推动及重力的作用下在干燥床上移动,同时由于在干燥床上布置了多个干燥介质出口,因此既可实现垃圾的连续进料,又达到了对垃圾的预热和干燥目的。
为使垃圾在移动干燥床上更好的预热和干燥,同时使干燥介质出口不易堵塞,该移动干燥床表面应呈阶梯状,并在每个阶梯的下沿处布置干燥介质出口。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附图2为呈阶梯状的移动干燥床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采用多个滑块的曲柄连杆机构的示意图。
图中:1-给料斗;2-传动机构;3-滑块;4-导轨;5-调节挡板;6-移动干燥床;7-干燥介质出口;8-风室;9-曲柄;10-连杆;11-焚烧炉。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及最佳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由给料斗1及设置在给料斗下面的物料进给机构所组成,该物料进给机构是由滑块推进机构和与之相连接的移动干燥床6两部分所组成。滑块推进机构包括传动机构2、滑块3、导轨4及调节档板5等部件。为了使滑块便于推进垃圾并使其能顺利地在移动干燥床上移动,导轨和移动干燥床表面均与水平面成一倾斜角α,该α角应在5~30°范围内。为使垃圾在推进过程中能够被预热和干燥,在移动干燥床上布置了多个干燥介质出口7(干燥介质一般为热空气、再循环烟气等),在该床下面设置风室8。为便于垃圾在移动干燥床上更好的预热和干燥,使其不易堵塞,该移动干燥床表面应呈阶梯状,并在每个阶梯的下沿处布置干燥介质出口7。这样,干燥介质吹出方向与垃圾的运动方向相同,既可起到干燥作用,又能对垃圾起到推动作用,也不易堵塞。滑块可根据设备的大小采用一个或多个,该滑块通过连杆10与曲柄9相连接。滑块的行程及尺寸大小等的设计应能保证在推进过程中始终与给料斗1的下口相吻合,避免垃圾落到滑块的后面,影响滑块的顺利返回。在料斗下方设一调节挡板5,用以调节垃圾的送给量。该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垃圾送入给料斗1,一个或多个滑块在曲柄连杆机构的带动下,沿导轨向下运动,滑块将垃圾推入移动干燥床6上。从风室8里来的干燥介质(热空气、再循环烟气等)穿过干燥介质出口7,吹入垃圾层。由于垃圾的给入是连续的,因而先进入床层的垃圾在后进入垃圾的推动及重力作用下,在移动干燥床上向下移动,在移动干燥床上形成连续的物料流,物料在移动过程中被干燥介质干燥,然后进入炉膛内燃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该装置将给料与干燥过程结合为一体,既能实现对成分及形态复杂的垃圾进行连续给料,结构简单,运行维护方便;又能对垃圾起预热和干燥作用,便于垃圾的充分燃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015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