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装尸袋封口结构无效
申请号: | 01200831.1 | 申请日: | 2001-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4657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2-19 |
发明(设计)人: | 李锦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锦昌 |
主分类号: | A61G17/06 | 分类号: | A61G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卫华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尸袋 封口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尸袋封口结构改良。
目前装尸袋封口结构仍使用图8、9所示传统式的拉链结构40,其藉由拉链头41的拉动,而将其拉链条上的各拉链齿42予以相互卡扣或分离,以配合整体拉链顺畅度与方便性。其中,将左右的拉链齿42相互卡扣在一起,而拉链齿前端一边具有凸点420,另边则为凹点421,使拉链齿与拉链齿间可以相互扣合,但其扣合方式会造成许多的空隙43,导致许多缺失而造成不便,诸如:
1.尸体的异味容易外露:因为其装尸袋的封口装置即使扣合后,拉链齿42仍有许多的空隙43产生,且拉链齿42至缝线44间的布质材料亦会出现透气以及漏水的缺失,致使腐坏的尸体在放入装尸袋后,其令人难以接受的腐败异味即会外露,而此种异味会附著在物体上相当长的时间,极难消除,而导致许多不便。
2.尸体的血水容易透过缝线外流:其尸体或尸块放入装尸袋后,会因为不同的死法而产生血水,但是其封口装置的缝线44未经特殊处理,且拉链齿42又具有许多空隙43,一旦装尸袋倾斜或摇晃,即容易造成血水的外流,对于空间的清洁非常不便。
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尸袋封口结构,其封口装置能够达到更为密合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装尸袋封口结构,包括一装尸袋和封口装置,其装尸袋结构为一种防水材质制成的袋形,于一边上设有一配合封口装置可将其封闭或开启的开口,而其封口装置具有一拉扣体,拉扣体具有拉环,其特征在于:
拉扣体的中间设有水平的隔层部,隔层部分设上下两个可使封条穿过的导轨,拉扣体的一端口径大、另端小,其小端的固定部可将封条压平固定结合;
每一封条由软质防水材料制成,其一侧为平直的缝合边,另侧为卡扣边,封条的卡扣边设有数个扣压体,扣压体以上下卡扣方式相互卡扣,而封条的缝合边与装尸袋的开口周缘以缝线相互缝合,并以高频热合与装尸袋粘合。
所述装尸袋背后与封口装置的相对位置上设有防压体,该防压体由封口装置的尾端开始环绕,直至一段长度后截断。
所述封条下设置一静电布,静电布的一侧边与装尸袋高频热合固定。
本实用新型藉由上述结构可获得以下的功效:
1.尸体的异味不易外露:因为其封口装置为一种卡扣式的封条所结合卡扣,所以可以形成完全封闭状态,以达到内部的气味不会外露,而使得外部空气能够保持一定的干净。
2.尸体的血水不易外流:不只是封口装置完全封闭,就连其需要缝线缝合的两侧,封口装置在靠近缝线处也使用高频热合固定,达到完全隔绝与内部所接触的空隙的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
图1系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的背面外观示意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系统剖面示意图。
图4系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5系本实用新型的封条结合剖面示意图。
图6系本实用新型的收摺动作示意图。
图7系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局部系统剖面示意图。
图8系习用的外观示意图。
图9系习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请配合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与习知相当,其具有装尸袋A与一可以将尸体直接密封于装尸袋中不透气漏水的封口装置10。装尸袋A结构为一种防水材质制成的袋形,于一边上设有一开口,且配合封口装置10以将其开口呈封闭或开启状态,达到可以装入尸体的方便性。
而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
其封口装置10设有一个拉扣体11,除具有一拉环外,中间还设有水平的隔层部110,藉以隔层部110分设上下两个可使封条12穿过的导轨112,拉扣体11的一端口径较大,另端较小,以使得两个可封闭的封条12达到结合与分开,并且利用小端的固定部111,将封条12确实压平固定结合,而其封条12由软质防水材料制成,其一侧为平直的缝合边,另侧为卡扣边,封条12的卡扣边设有数个扣压体120,扣压体120切断面呈一渐扩的块体,扣压体120以上下卡扣方式相互卡扣,使得扣压体120与扣压体120间形成一个形状相同的扣紧部121,以使得上下的扣压体120可以相互扣进扣紧部121间,达到封口装置10可以完全变成密封的效果,而封条12的两边皆与装尸袋A以缝线13相互缝合。为了完全杜绝气味与血水的外露,在缝线13与封条12间使用热融效果的高频波或超音波与装尸袋A热融粘合,以全部隔绝异味与血水的外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锦昌,未经李锦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008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瘫痪足康复电动鞋
- 下一篇:一种汽车窗电动升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