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辆无效
申请号: | 01141232.1 | 申请日: | 2001-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3467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01 |
发明(设计)人: | 本田聪;坂本友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M23/02 | 分类号: | B62M23/02;B60L1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车辆 | ||
发明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特别是涉及简化了包含有控制器与驱动器的动力部件的构造、并实现其质量集中化的电动车辆。
现有技术
在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的两轮车等电动车辆中,设置了电动马达(以下简称为“马达”)的控制器与驱动器。在现有技术中,这些控制器等是与由马达和马达动力传递装置等构成的动力部件分开设置的,故组装与维护相当麻烦。这里,为消除这一不良情况,提出了解在动力部件即在支承曲轴的曲柄箱内的空间配置控制器以求质量集中化的带马达自行车(日本专利特开平8-175462号公报)。
像上述公报中所记述的动力部件那样,仅仅是将控制器收容于动力部件内,依然是不够的。首先,当将用于开·关控制器的开关设于动力部件外时,必须将高压系统的线配置在动力部件外。另外,在由于手柄把手转动调整马达输出方式中,将检测该调整量的传感器配置于离开动力部件位置,即手柄周围,加上将含有高压系统CND的中心线伸出到动力部件内,未能得到充分的质量集中化。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质量向动力部件集中、并可望围入高压系统的电动车辆。
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在以马达作为驱动源使用的电动车辆中其第一特征在于,在将所述马达的旋转传递给驱动轮的动力部件的壳体内部配置着控制所述马达转动的控制器,同时将对所述控制器赋能的感应型开关设于所述动力部件壳体内部。
本发明的第二个特征在于,在所述动力部件壳体内部设置搭载于车辆上的电气件驱动用输出输出绝缘型电源变换器;其第三个特征在于,将用来检测马达输出要求大小的加速器开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动力部件壳体内。
根据上述特征,由于将控制器开关与电源变换器、加速器开度传感器都设于动力部件壳体内,高压系统线不需配置动力部件外。另外,由于电源变换器与加速器开度传感器设于动力部件壳体内,可更进一步实现动力部件质量集中化。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动两轮车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内藏无刷马达的动力部件的剖面图;
图3是变速部件的剖面图;
图4是在动力部件内的无刷马达的剖面图;
图5是无刷马达的局部剖平面图;
图6是驱动无刷马达的驱动电路的方框图;
图7是加速器开度传感器安装状态的图;
图8是含有簧接点开关的钥匙构造的侧视剖面图;
图9是含有簧接点开关的钥匙构造的俯视剖面图;
图10是钥匙的磁化状态侧视图;
图11是表示钥匙不对准时钥匙作用的图;
图12是表示钥匙对准时钥匙作用的图。
发明实施形态
下边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图1是本发明电动两轮车的侧视图,它具有由无刷马达的驱动力驱动行走的电动行走功能和由踏板输入的人力(踏力)驱使行走的人力行走功能。
车身前部与车身后部通过车架1连结起来,在从车架1的中央部靠后处向上方立设着车座柱2。在车座柱2中插装车座管15,在车座管15上端装备有一体形成了尾灯12与左右信号灯13的车座8。
在车架1前端向前方突出设有头灯11,在头灯11上部安装着前托架12。在车架前端的头管16上轴支承着前叉3,在前叉3上端安装着手柄9。在前叉3下端轴支承着前轮FW。在手柄9左右设置着前后轮的制动杆14(右侧未示出);在手柄9的左右端分别设置的把手中的右把手(图中未示出)兼作加速把手58(参照图6)。
在车架1的下方固定着动力部件5,后轮WR由变速部件6轴支承着。动力部件5内藏无刷马达M,它将通过曲柄517输入曲轴520的踏力或无刷马达M所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变速部件6。变速部件6通过U型构架4固定在车架1上。在动力部件5内的前方底部配置着控制部件50。在动力部件5的下部设有跳起式中心支架19。
另外,在动力部件5内的所述马达M的上方配设着作为将经由控制部件5供给一般电气件的电流之电压调整到规定值的电气件驱动用电源变换器的下变换器52和作为主开关的舌簧接点开关54。
图2是垂直于动力部件5的曲轴520与驱动轴521的平面的剖面图,和图1同符号表示为相同部分或同等部分。动力部件5的壳体由壳体本体512及覆盖其左右的在壳体512和右壳体511构成。壳体本体512与覆盖其左右的左壳体513和右壳体511可以由非磁性金属、比如铝或铝合金来形成,也可以由电气绝缘性高的树脂材料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412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减少“块状图像”效应
- 下一篇:具有温度特性补偿电路的低噪声降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