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通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01135804.1 | 申请日: | 2001-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3503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22 |
发明(设计)人: | 村上豐;高林真一郎;安倍克明;折橋雅之;松岡昭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L27/32 | 分类号: | H04L27/3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国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通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所用的数字调制方式。
背景技术
数字移动无线通信方式中,基站装置、通信终端装置间的信号收发,会受电波传播环境影响,电波传播环境对接收端的接收质量和接收灵敏度持性有影响。因此,以往作为通过对导频码元信号点位置的努力使接收装置提高接收灵敏度特性的方法,文献(陆地移动通信用16QAM的衰落失真补偿方式)三瓶电子情报通信学会论文集B-II Vol.J-72-B-II No.1 pp.7-15(1989年1月)中记载了有关进行准同步检波时导频码元信号点位置的方法。图1示出同相-正交平面(IQ平面)中16QAM(正交幅度调制)码元和导频码元的信号点配置。众所周知,图1中标号3501表示IQ平面中16QAM的信号点,而导频码元信号点配置在标号3502、标号3503、标号3504及标号3505中某一处,象这样将16QAM信号点当中具有最大振幅的信号点作为导频信号,进行准同步检波这种方式。
不过现有导频码元配置中,将一调制方式中信号点当中取得最大信号点振幅的信号点作为导频码元信号点,但考虑到接收装置的接收灵敏度,该点作为导频码元信号点不一定是最佳的位置。而且,为了提高接收装置的接收灵敏度特性使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增加,使图1所示最大信号点振幅增大,无非是对发送的全部码元均增加发送功率,使发送装置功耗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其目的在于,使发送装置的平均发送功率保持为某一恒定功率级来配置导频码元信号点,并提高接收装置的接收灵敏度特性。
本发明,通过在进行自适应调制的无线通信方式中,采取使发送装置的平均发送功率保持为某一恒定功率级同时使接收装置的接收灵敏度最佳、象这样在同相-正交平面(IQ平面)配置导频码元信号点这种方式,来达到上述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IQ平面16QAM码元和导频码元信号点配置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一例帧构成。
图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发送装置构成的框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接收装置构成的框图。
图5为现有发送功率放大单元的输入输出关系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IQ平面QPSK码元和导频码元信号点配置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IQ平面16QAM码元和导频码元信号点配置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两种发送功率放大单元的输入输出关系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发送功率放大单元的输入输出关系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中QPSK调制的导频码元与信号点的功率比相对于误比特率10-4、10-6所需的希望载波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的曲线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进行共同放大的发送装置其构成的框图。
图1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2一例通信终端所发送信号帧的构成。
图1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基站中接收装置构成的框图。
图1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2一例基站所发送信号帧的构成。
图15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通信终端中发送装置构成的框图。
图16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通信终端中接收装置构成的框图。
图1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3一例CDMA方式基站所发送信号帧的构成。
图18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CDMA方式基站中发送装置构成的框图。
图19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CDMA方式基站中接收装置构成的框图。
图2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3一例CDMA方式通信终端所发送信号帧的构成。
图2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CDMA方式通信终端中发送装置构成的框图。
图22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CDMA方式通信终端中接收装置构成的框图。
图2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4的基站中接收装置构成的框图。
图2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5一例帧构成。
图25为本发明实施形态5的IQ平面QPSK码元和导频码元信号点配置图。
图26为本发明实施形态5的IQ平面16QAM码元和导频码元信号点配置图。
图27为本发明实施形态5的IQ平面64QAM码元信号点配置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形态5的发送装置构成图。
图29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5的正交基带信号生成单元构成的框图。
图30为本发明实施形态5的接收装置构成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358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