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皮肤损伤伴感染或溃疡久不收口的外用软膏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01133296.4 | 申请日: | 2001-09-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346662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01 |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祥;单友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金祥;单友琴 |
| 主分类号: | A61K35/78 | 分类号: | A61K35/78;A61P1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664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皮肤 损伤 感染 溃疡 收口 外用 软膏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皮肤损伤伴感染、溃疡久不收口的外用药物,具体的说是以中药为原料制备的外用软膏,本发明还涉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不同的因素所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的破坏,一般情况下感染创面可有红、肿、疼痛、疮面不新鲜、有分泌物同时伴有发热、乏力、疮口日久不愈合等表现。重则危及生命。根据受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完整性受到破坏与否,可分为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开放性损伤是指由锐器、火器或钝器的暴力作用使皮肤或粘膜破损而有创口流血、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因此破皮的损伤外邪易于侵入,容易发生感染,故变证多端。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皮肤开放性损伤多采用局部清创杀菌、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症状虽然能缓解,但是疗程比较长,伤口愈合慢。有的合并有局部感染,或形成结缔组织增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托毒去腐、生肌止痛的外用软膏,以加速皮肤损伤愈合,防止发生菌血症及败血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外用软膏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基于祖国医学对皮肤损伤发病原因的认识和局部疗法的特点。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外伤染毒”、“溃疡”、“疮疡”等范畴。其病理的特点是:气血瘀滞,毒邪外侵,经络阻塞,肉腐成脓。因此,根据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和多年的临床经验,以托毒去腐、生肌止痛立论,用丹参、大黄、生地、地骨皮、制又钱子、此处草、象皮、轻粉、麻油、蜂蜡、甘草等纯中药研制成损伤去腐生肌膏,治疗皮肤损伤伴感染或溃疡久不愈合,疗程短、疗效显著。
1、本发明药物是由下列组分制成的:(用量为重量份)
丹参10-20份 白芷5-10份 地骨皮6-15份 大黄9-15份
生地10-15份 制马钱子3-10份 紫草3-15份 象皮7-15份
轻粉0.1-0.3份 甘草6-12份 当归9-20份
2、制备本发明药物的配方优选重量配比范围:
丹参10-15份 白芷6-10份 地骨皮6-10份 大黄10-15份
生地10-15份 制马钱子3-6份 紫草3-9份 象皮8-12份
轻粉0.1-0.25份 甘草6-10份 当归9-15份
3、本发明药物的最佳重量配比是:
丹参10份 白芷6.1份 地骨皮6.7份 大黄10份
生地11份 制马钱子3.3份 紫草3.3份 象皮8份
轻粉0.1份 甘草6.5份 当归10份
将上述各组份制成本发明药物的生产方法:
1、按比例精选上述原料;
2、选取紫草用麻油渍24小时,其余原料(除轻粉外)用麻油渍2小时;
3、将上述用麻油渍的原料用麻油炸枯,过滤加入黄蜡搅溶,冷却后加入轻粉搅拌,自然成深红色,既得均匀细腻油膏。
本发明药物临床使用结果表明:
1、本发明选用中药为原料,各组份符合药典规定。利用各味中药的综合作用治疗外伤疾病,对人体无毒、无害、无副作用。
2、本发明不须煎煮,使用方便。
3、病症无论轻重皆可单独使用。
为表明本发明药物对皮肤损伤拌感染或溃疡久不愈合的治疗效果,本发明经306例系统临床效观察。男性220例,女性86例,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15岁。伤口分类:切割伤103例、压砸伤71例、绞扎伤51例、撕脱伤46例,磨擦伤35例;伤口面积最大4×5cm,最小1.5×2cm;最深0.6cm,最小的0.2cm。伤口整齐无缺损87例,伤口缺损219例;新鲜伤口179例,感染伤口58例,陈旧性伤伤口不愈合的69例;病程最短的3小时,最长的20天。
试验统计表明:在治疗的306例中,用药最多的16次,最少的平均6次,总有效率98.6%。
实施例:
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千克):
丹参1000 白芷300 地骨皮335 大黄500
生地510 制马钱子165 紫草165 象皮300
轻粉50 甘草335 当归500
其制备方法如下:
按比例选取上述原料,先选取紫草用麻油渍24小时,除轻粉外,其余原料用麻油渍2小时,再将上述用麻油渍的原料用麻油炸枯,并过滤加入黄蜡搅溶,待冷却后再加入轻粉均匀搅拌,自然成深红色,既得均匀细腻油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金祥;单友琴,未经李金祥;单友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332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