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晶闸管投切电容器无延时过零触发电路无效
| 申请号: | 01128273.8 | 申请日: | 2001-10-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345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4-17 |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会;李春和;哲学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锦州华瑞新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3/18 | 分类号: | H02J3/18 | 
| 代理公司: | 锦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辉 | 
| 地址: | 121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晶闸管 电容器 延时 触发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发电路,特别涉及一种电网中适用的晶闸管投切电容器无延时过零触发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应用于晶闸管过零触发的工作电路都为分压取样,并判别取样电压小于设定值时,给出脉冲的电路。由于这一电路存在着取样电压不是真实的电源电压、以及电路中元件参数受温度漂移因素影响,造成了晶闸管过零导通电压较高的问题。通常为管子导通触发电压的10倍,有的甚至达30倍。严重地影响了晶闸管的使用特性,特别是在电容器的自动投切电路中,可能产生较大的涌流及产生过渡过程,不但影响电容器的使用寿命,对电网的稳定运行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现有的晶闸管投切电容触发电路触发特性不好,引起晶闸管导通电压偏高这一问题,提供一种触发特性好、不影响晶闸管本身的触发电压且投切电容器的涌流低、确保由电容器和晶闸管等元件组成的无功补偿装置安全可靠运行的晶闸管投切电容器无延时过零触发电路。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它由主控光耦、正、负半周导通光耦、二个保持光耦、正、负半周触发光耦和限流电阻构成,所说的主控光耦输入端和限流电阻串接在直流电源输入端之间,且主控光耦输出端和正半周导通光耦输入端及限流电阻串联后接在该晶闸管投切电容器无延时过零触发电路的交流电源输入端之间,在直流电源输入端之间分别接有串联的正半周导通光耦输出端、保持光耦输入端、负半周触发光耦输入端和限流电阻以及串联的负半周导通光耦输出端、另一个保持光耦输入端、正半周触发光耦输入端和限流电阻构成的主控制回路,其中保持光耦的输出端与导通光耦输出端相并联,以实现主控制回路导通后的自保持状态,在该晶闸管投切电容器无延时过零触发电路的一个交流输入端串接有二极管和正半周触发光耦输出端,在另一个交流输入端串接有负半周导通光耦输入端和负半周触发光耦输出端,所说的正、负半周触发光耦输出引出端即为该晶闸管投切电容器无延时过零触发电路的触发端。
由于该晶闸管投切电容器无延时过零触发电路是以晶闸管工作在反向电压时提前接通触发电路,并实行自保持直至控制指令中断为止,而后借助晶闸管两端电源电压变为正向电压时立即触发导通,解决了现有触发电路影响晶闸管由于触发特性不好造成晶闸管过零导通死区电压偏高引起的过零延时导通问题;由于采用主控光耦使该触发电路的功耗大大降低。这一电路可以使晶闸管的导通特性仅与自身的工作特性相关,使晶闸管投切电容器时不产生涌流、不产生过渡过程,同时也为无功补偿装置不产生谐波分量,实现绿色补偿和安全可靠运行奠定了不可缺少的技术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虚线框中所示,该晶闸管投切电容器无延时过零触发电路由主控光耦g1、正负半周导通光耦g2和g7、二个保持光耦g3和g6、负正半周触发光耦g4和g5及限流电阻R1~R4构成,所说的主控光耦g1的输入端和限流电阻R1串接在直流电源输入端1、2之间,且主控光耦g1的输出端和正半周导通光耦g2输入端及限流电阻R4串联后接在该晶闸管投切电容器无延时过零触发电路的交流电源输入端5、6之间,在直流电源输入端1、2之间分别接有串联的正半周导通光耦g2输出端、保持光耦g3输入端、负半周触发光耦g4输入端和限流电阻R2以及串联的负半周导通光耦g7输出端、另一个保持光耦g6输入端、正半周触发光耦g5输入端和限流电阻R3,并构成主控制回路,其中保持光耦g3的输出端与正半周导通光耦g2输出端相并联,以实现主控制回路导通后的自保持状态而不受正半周导通光耦g2反向截止的影响;保持光耦g6的输出端与负半周导通光耦g7输出端相并联,以实现主控制回路导通后的自保持状态而不受负半周导通光耦g7正向截止的影响。在该晶闸管投切电容器无延时过零触发电路的交流输入端5上串联有二极管Z和正半周触发光耦g5输出端,在交流输入端6上串接有负半周导通光耦g7输入端和负半周触发光耦g4输出端,所说的正、负半周触发光耦g5、g4输出引出端3、4即为该晶闸管投切电容器无延时过零触发电路的触发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锦州华瑞新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未经锦州华瑞新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282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力提升海底矿物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富含亚油酸的油脂





